1月10日
《新华日报》刊登报道
《节水优先,智慧守护城市“水命脉”》
聚焦连云港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近日
连云港市灌南县、海州区、连云区
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
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省级审核验收
加上此前已通过验收的
赣榆区、灌云县、东海县
连云港正朝着
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
的目标稳步前进
连云港季节性缺水、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困境?
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颜建说,该市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近年来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激活节水内生动力,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走进位于徐圩新区石化基地的方洋再生水厂,一座座约两层楼高、分类收集化工污废水的蓄水池整齐排列。“工业废水从这里开始,按序通过调节池、预反应池,经过一系列工序处理,接近饮用水标准后再回到企业用于生产。”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王其仓介绍。
这里每天最多可生产约7万吨再生水供化工企业回用,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约2500万吨。王其仓说:“我们将水‘吃干榨尽’,依托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工业污水集中再生回用设施,基地内70%污废水实现再生回用,提高了原水的利用率,还满足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连云港全市人均
年水资源占有量仅500立方米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应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再生水作为一种特殊的水资源形式,正在为弥补水资源短缺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连云港市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再生水资源利用,对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不断挖掘节水潜力,引进和采用先进的节水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工业再生水利用效率。
斯尔邦是连云港市一家省级节水型企业,近年来先后完成一批节水改造项目,建成的循环水场有3个循环系统。“我们建立了智慧平台,对厂区用水做到实时监控。目前年节约用水近30万立方米,节约蒸汽1.2万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效益2100多万元。”该公司生产部经理刘淼说。
从耗水大户到节水标杆,斯尔邦的转变不是个例。连云港市从2021年开始建设节水标杆企业,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为此专门出台《连云港市节水标杆单位建设实施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教育基地、节水载体的创建工作。目前,已建设完成11家节水标杆企业,建成省、市、县级节水型工业企业112家,节水型学校、机关、单位等237家,节水型小区160个,市直机关创建节水型机关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连云港市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按照集中控制、管道供水、微灌滴灌的模式,开展“智慧灌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走进赣榆区黑林镇河西猕猴桃示范园,只见上千亩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基地里竖起了一根根水泥柱,上面架设着一条条管线。“这些管线是滴灌用的,我们将主送水管道建到田边,由电脑自动控制将水分配到各个园区的分管线进行灌溉。”黑林镇水利站站长郭伟说。
“现在的高效节水灌溉很‘智慧’,我们基地的灌溉保证率从50%提升到90%。”谈起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好处,黑林镇高效节水灌溉智能控制中心负责人李松表示,“相比过去的浇灌等老方法,现在改用滴灌、微灌,利用智能系统控制,每亩地仅需要灌溉水量4.8立方米,3000亩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节约灌溉水量达7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
目前,连云港市投入节水灌溉的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先后实施30期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成节水防渗渠(管)道13375公里,全市实现“智慧灌溉”面积超过20万亩,基本达到“智慧灌溉”的连片高效管道节水灌溉面积达50余万亩。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等都要考虑可持续,否则导致水资源紧缺和过度开发,既无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无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连云港市节水管理中心主任张顺胜说。
★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之道。连云港市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节水规范制度体系,202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连云港市节水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对节水评价工作的开展范围、开展对象与方法均作出相关规定,让节水评价工作走向规范、科学、常态化。同时出台《连云港市临时使用公共供水暂行规定》,把取用水监督管理延伸至临时取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计划用水制度将得到更加科学的落实。
守护好城市“水命脉”,让城市繁荣发展、永续发展。颜建说:“我们将进一步凝聚护水共识,严格用水管理,大力完善节水制度,在全社会营造‘爱水、惜水、护水、节水’良好氛围,推动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强的水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