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契机,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全面实施农村供水水源替代工程,构建“1+3”全域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以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为核心,滕州、台儿庄、山亭三个县域供水单元为支撑),不断增强优质水公共产品供给,稳步提高供水水质和保障能力,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4%以上,群众对于“水”的获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一、坚持统筹谋划,整体强化农村供水保障
长期以来,枣庄市农村供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对地表水开发利用不充分,但近几年受地质、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地下水水质本底无法保证,加上农村供水多以县域或镇域小规模为主,导致饮用水水质不稳定。对此,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既立足当前,通过升级深度水处理工艺确保供水水质达标;又着眼长远,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是靶向施策提升供水水质。对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国标,对滕州市第一加压水厂、市中区东郊水厂、薛城区长江水厂等9处城市供水水厂以及台儿庄涧头集水厂、峄城吴林集中供水工程等12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分别制定水质提升措施,总投资7788万元,采取离子交换或膜处理工艺、地表水掺混、水源置换等方式全面实现水质提标。二是统筹规划构建全域供水格局。依托现代水网建设部署开展“水网+民生”行动,计划投资44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着力打破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地表水利用不充分、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小散弱等现状,构建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地下水为应急水源,覆盖全市、统筹城乡、优水优用的一体化供水模式。
二、坚持整体推进,加快重构城乡供水格局
整体推进引调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同步引入国内领先水务企业参与供水运营管理,加快打造全市城乡供水“一张网”,提高供水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一是供水水源替代。通过实施“两库四河、引湖入薛”等现代水网跨区域骨干引调水工程,统筹多水源调配,盘活境内岩马、马河等水库优质水,合理取用南四湖、中运河等境外水,全面完成地表水源替代,涵养和保护地下水源,力争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供水覆盖人口占比由不足10%提高到85%以上。二是整体互联互通。目前,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已全面开工,正加快建设22万吨地表水厂和160公里骨干输配水管网,推动与实施中的峄城区9万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已建成的市中区北郊地表水厂5万吨集中供水项目互联互通、互补互济,计划2024年底前建成运行,覆盖农村人口89万人。加快三个县域城乡一体化供水单元建设,其中,滕州市在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上,正有序推进管网更新,加大地表水置换;台儿庄区正全力加快地表水厂建设,推动管网全域覆盖;山亭区因地制宜,按照“宜大则大、宜联则联”原则实施具有山区特色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稳步提升供水水质。三是科学运维赋能。市属国企与水务企业深度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建设运营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同时,配套数字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从水源到终端的全流程监测、全链条管控,打造数字水厂建设枣庄典范。
三、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突出全市供水“一盘棋”,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要素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供水保障暨城乡供水一体化领导小组,建立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2023年已落实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社会投资等各类资金12.14亿元,保障一体化项目资金需求。二是强化问题排查与动态监测。建立农村供水问题常态排查整改和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全市2728名农村水管员按月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排查有管无水、频繁停水断水、水质较差、高价买水等问题,做到即查即改。2023年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23个,均实现动态清零。畅通农村饮水群众举报通道,完善举报问题办理、销号、回访机制,确保件件有回应、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三是强化水质巡检和监督考核。建立供水水质巡检制度和常态化水质抽检机制,县级每年对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进行全覆盖水质巡检,市级进行水质抽检。2023年,已对18处千吨万人农村供水工程出厂水与末梢水进行抽检,水质全面达标。将农村供水保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导向激励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
台儿庄区秦庄水厂
枣庄市滕州市城乡供水中心综合服务大厅
水质检测中心精心检测水质
供水管网抢修现场
百姓吃上安全放心水
荆泉水源地保护区内飞翔的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