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常说:“农业是看天吃饭。”因为降水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我市地处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尤为宝贵。近些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农民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高效,助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高效用水实践,正是这句话的有力印证。本报记者走进我市农村,看农民如何依托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用水。
设备好 农业节水更高效
盂县孙家庄镇紫牛庄村,千亩苹果现代产业园在这里“安家”。去年年初,果园春季灌溉时,一辆辆大型运水车在果园里穿梭,工人把运水车内的水转移到三轮车上,再提着管子逐棵浇水,直到给修整好的树盘里灌满水。“产业园采用的是矮砧密植的模式,种植密度比传统果园大不少,灌溉是个大难题,并且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运水成本、人力成本高不说,工作效率还低。树苗管护重点时期工人忙不过来。”产业园负责人刘建峰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孙家庄镇在产业园铺设管道,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去年6月,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正式启用。“有了滴灌设备,以前人工20多天才能完成的灌溉任务,现在4天就能完成。精准用水,减少了用水量,管护效果更好。”刘建峰笑着说。
滴灌,是现代农业高效用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市应用广泛。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谷子种植基地、平定县东回镇西峪掌村玉露香梨高标准示范园、市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棚……农业用水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方式妙 实现一水多用
鱼儿欢腾、蔬菜青葱,虽是冬日,但盂县秀水镇东关南村鱼菜共生二期基地内生机勃勃。走进基地,人们耳边满是潺潺流水声。“养鱼的水经过过滤、消杀,可以用于水培蔬菜,种菜的水过滤后再流回鱼池。与传统的水培蔬菜和养鱼产业相比,‘鱼菜共生’不需要反复换水,仅需补充循环过程中蒸发损耗的水就可以了。一水两用的同时,实现一水双收。”基地负责人李文明介绍。
近年来,鱼菜共生模式在我市多点开花,这是实现一水多用的典型方式之一。此外,奕丰生态园的立体种植模式也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蔬菜根系生长在暗盒内盛放的营养液里。营养液可以为植物按需供应水肥。这样,土壤灌溉水分、养分流失少,蔬菜也能充分吸收水肥。循环流动,加上雨水的补充,种一茬菜的用水量相较于滴灌还能降低不少。
巧妙的方式让水循环起来,能够让农业用水创造更高收益,推动着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花样多 水留得住留得久
如何让时间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不均的水留住,在需要的时候发挥更大作用,是农民一直在破解的难题。
早在十多年前,我市就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扶、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和组织农民广泛开展旱井、水洞等集雨工程建设,拦蓄雨水。集雨设施储存的雨水也成为农村缺水地区的重要生产生活水源。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推进,集雨工程逐步退出农民生活用水供应“主力”的行列,成为供水补充。农民也将这一方式运用到了现代农业中。在我市不少果园里,集雨窖的身影屡见不鲜。
去年,盂县西烟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让浙江36户瓜农组团来盂县种瓜。瓜苗移栽时需要大量用水。为解决瓜农3000亩西瓜地的用水问题,西烟镇在种植基地建设了十几个“特大号”集雨窖,收集雨水。种瓜还采用了大棚,减少水分蒸发。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效用水不仅要从源头到田头全程拧紧“水龙头”,还要把高效用水改造与土地平整、农机升级、品种改良结合起来,实现良田、良技、良种、良艺配套,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