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投资对现代化水利建设而言犹如“源头活水”。1月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2023年,我市完成各类水利投资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5.7%,总量创直辖以来新高。
“两手发力”破题水利建设筹资难题
“我们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方针为根本遵循,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破题水利建设资金难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受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影响,水利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进入意愿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重庆是国家水网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但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尤其是工程性缺水、水旱灾害频发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才能有效解决水利建设资金难点。
2022年底,我市确定了全市水利行业2023年完成各类投资400亿元、同比增长50%的目标任务。在财政资金难以增加、可融资项目“增量”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我市水利投资出现“供血不足”“配套不够”的问题。除了用好定额补助、财政配套等政策措施“这只手”,完成2023年度水利投资量级、能级大幅度增长的目标任务,还得通过“两手发力”,从市场“这只手”寻找新的增量。
多措并举释放水利建设“源头活水”
确立了“两手发力”破题水利建设资金难点思路后,2023年,全市水利系统以多渠道保障政府投入规模、高水平构建水利市场机制、体系化推进涉水改革事项等举措,全方位释放水利发展活力,不断汇聚现代化水利建设“源头活水”。
比如,保障政府投入规模方面,我市通过强化项目储备、强化政策跟进、强化专班落实,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不遗余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券,2023全年争取国债144.8亿元,确保中央投资持续增长、市级投资稳定保障、债券资金规模扩大;高水平构建水利市场机制方面,通过拓展金融服务、开展投融资试点、创新融资模式,不仅从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深化以水安全保障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落地取水权预质押登记贷等举措开辟水利融资渠道新途径;体系化推进涉水改革事项方面,通过落实央地合作、推动智库建设、强化风险防控,推动中交集团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渝成立水利水电全国总部等。
为全方位释放水利发展活力,我市通过建资金分配机制、建赛马比拼机制、建多方联动机制等举措,实现中小河流治理、水美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分配制度重大实践创新,组建“重庆市水利渝融通政银企直通车”,实现项目融资需求、对接、授信、发放全流程闭环管理等。
全市水利社会投资占比已升至39.1%
“通过上述举措,2023年全市水利投资呈现出社会投资占比持续提高、政府投入稳步增长、有效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和投资综合效益持续增强等特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市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信用额度800亿元。累计争取银行贷款及社会资本投资157.23亿元,投资占比由2022年的16.8%提升至39.1%。
政府投入方面,2023年我市争取中央资金139亿元,实现连续4年突破百亿元。藻渡、跳蹬、向阳3座大型水库获58亿元国债资金支持,落实地方政府债券达29.64亿元。
“在公共财政引领之下,市场主体及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积极性逐渐提高。”上述负责人称,通过项目经营权、收费权转让等方式,全市水利存量资产逐渐盘活,水价形成机制逐渐完善、水权交易市场培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初步实现均衡化。
与此同时,我市水利投资综合效益正持续增强。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前提下,还拉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传统行业,并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带动社会就业。2023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累计吸纳超9.6万人就业。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0余个,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超1.4万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