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措施,助力建设。强化农村水安全保障。建成供水工程1540处,有效解决32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达92%,自来水普及率达86.18%,供水保障率达95%,水质达标率达100%,位居全区前列。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关小”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建设水源、水厂、管网工程,依托大水源、接入大管网,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投入资金1.6亿元,建设塔荣镇集中供水工程、娘热街道规模化供水工程、墨竹工卡县县城饮用水源地工程3个,有效解决群众11万余人饮水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紧盯高海拔缺水问题。针对高海拔地区气温低、自然条件恶劣,水源、管道、水龙头易结冰等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两头暖,中间深”工作思路,采取管道深埋、新建机井、“穿衣戴帽”、电热丝缠绕等措施,投入资金5004万元,建成高海拔供水工程35处,切实解决2.93万群众供水难问题,彻底结束了群众凿冰取水下河背水喝的时代。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落实“三个责任”。落实农村供水管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动态更新集中供水责任人800余人次,划定农村水源保护区20个,推动农村供水责任由“无名无实”向“有名有实”转变。健全“三项制度”。探索建立县级农村供水运行管理机构+专业化管护+乡村水管员管护机制,制定《拉萨市农牧区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农村饮水工程产权,压紧压实供水工程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坚持一个电话、一条清单、一套台账的原则,安排专人负责农村供水服务监督电话接听、记录、跟进,让群众知道用水有问题“该找谁”“谁解决”,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进一步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截止目前,共受理问题线索10余条,办结率达100%。2023年以来,共落实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经费1034万元,维修养护97处,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完善拉萨市、各县(区)农牧区供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专人加强值班值守,进一步实现供水故障抢修6小时以内到达现场、小修不超过12小时、大修不超过48小时工作目标。
加强管护,保障运行。强化水质检测。今年以来,完成全市农村饮水水质抽检216处,检测结果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19),抽检合格率达100%。强化动态监测。组织精干力量500余人次,重点对供水工程机电设备、供水主干管道、输水管、水龙头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发现整改问题100余个。同时,要求各县(区)对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并及时预警,动态清零,坚决杜绝集中连片长时间断水现象的发生。强化物资储备。严格按照《农村供水应急预案》要求,提前储备DN25PE管3200米、DN32PE管4300米、DN40PE管3600米、DN50PE管8000米、DN63PE管6500米、DN75PE管7500米、铝箔胶带9500米、阀门3万套、应急供水车10辆等应急物资,为供水突发情况全面做足处置准备。强化宣传防范。充分发挥拉萨市人民政府水利网、“拉萨水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作用,宣传水管、水龙头、闸阀等入户设施的防冻保暖措施1000余条次,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维护供水设施意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