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背山朝海,襟带三江,自古就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美誉,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给这座历史名城留下诸多印记,其中岭南水城的传统风韵是人们难以忘怀的乡愁记忆。
为挖掘保护承载着岭南人民基因血脉的水文化遗存,广州深入开展水务遗产调研,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科学有效制定工作指引,开展水务遗产认定申报,明确水务遗产保护管理职责,切实传承好广州水文化、讲好广州水故事。

东濠涌
□ 明确水务遗产定义,认定年限不少于50年
2022年9月,《广州市水务遗产认定申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印发实施,成为广东省首个水务遗产认定保护指引性文件。
《指引》明确广州市级水务遗产主要为建成或传承的历史水务遗产,以及对于党带领人民治水、具有突出革命文化属性的水工程、水文化,认定年限一般不少于50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除外。其中,申报主体主要分四类:
一是在广州市历史,特别是在除害兴利水务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或产生重要影响的水务工程。
二是与广州市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关,且具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水务设施。
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含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景观欣赏、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知识、制度、工艺和技术等。
四是对推动文明进步、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精神文化传承、水务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或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当代具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涉水主体。
□ 加大保护宣传推介力度,发挥首批水务遗产示范带动作用
2023年1月,广州市印发广东首个、广州首批共计6个水务遗产名录(广州市黄龙带水库、西山堤围、南沙妈祖信俗、东濠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增埗水厂旧址),并按《指引》要求纳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及时扩大宣传,有效增强岭南传统水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激发社会公众挖掘保护、继承发扬岭南水文化的热情,为全省挖掘保护、认定申报水务遗产树立“广州样本”。
目前第二批水务遗产申报工作已经开展,共收集南越宫苑水系遗址、白云区滘心南堤水闸与滘心乡堤基宪示碑、石井桥、广州市郊区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荔湾区环沙面岛旧石堤、石埗头、荔湾湖、荔枝湾涌、黄埔古港旧址、南海神庙古码头、南湾水乡、海珠桥、花赤引渠、南村公社涌口水闸、广州龙舟文化、棠东村陂头拦河坝、南沙二涌前锋水乡,17个水务遗产线索,涉及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9区。
在11月18日召开的第二批广州水务遗产项目申报专家评审会中,除棠东村陂头拦河坝、南沙二涌前锋水乡2个水务遗产项目外,其余的水务遗产项目顺利通过专家审查。
下一步,市水务局将按照《广州市水务遗产认定申报工作指引》要求,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认真做好第二批水务遗产的公布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