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翻山越岭的渠系、结构精妙的涵闸、设计巧妙的堰堤,都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创造性地设计建造而成,蕴含着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
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我国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为灌良田、护安澜、兴产业提供着有力的支撑。比如,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的洪泽古灌区,始自东汉,延续至今,灌区控制灌溉面积达48.13万亩,是区域农业生产、防洪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灌溉工程遗产是我们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的宝库,是现代水利建设最直观的范例。水系连通是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举措。今年入选的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湿地形态,有机串联起塘、荡、沟、渠,涨水排、枯水补,形成循环畅通的水生态系统。霍泉灌溉工程则多利用自然河道引水,既减少了对自然的干扰,又发挥了对河流生态补水的作用。
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确保灌溉工程遗产持续焕发生机,相关部门要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大投入,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高质量保护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要不断挖掘灌溉工程遗产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工程技术价值、文旅价值和生态价值,使之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持续造福灌区人民、服务地方发展。
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馆、推进现场水文化展示工程,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载体,让更多群众更好地认识灌区、了解灌区,参与到保护灌区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