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忆宁
新疆喀什地区,坐落于中国西部边陲,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干旱、荒漠、风沙曾是这片土地最典型的标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也是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身处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河流是大自然给予喀什最好的恩赐,依靠高山冰川融水形成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水系,在风沙之中建起了一片绿洲。
近年来,喀什地区持续加强节水、蓄水、调水工程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农业灌溉供水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以河湖涵养生态、润泽经济、繁荣人文、滋养民生,演绎了古老绿洲的全新传奇。
量水而行——
新版“坎儿井”解难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面对特殊的气候环境,如何减少地下水开采,合理利用、高效配置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出“水资源空间”,一代代建设绿洲的喀什群众接力奋斗着。兴修水利、造福于民、“量水而行”,是喀什寻求与河流和睦共处、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
“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水利工程,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出了地下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今,新版“坎儿井”正在喀什地区书写着治水新篇章。
位于泽普县佰什干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现场,总长18.96公里的渠道改建在今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据泽普县水利局项目办主任陈忠介绍,“输水暗渠+高标准农田”的新时代“坎儿井”灌溉工程,将2.8公里的斗渠裁弯取直,安装矩形槽、增设盖板,将水利用系数从0.47提升至0.95,县年节水量可达37.4万立方米。
“斗渠没改造前,因为渗漏造成的水流失量超过一半,每次轮灌时间也长,农民在田间地头苦苦等水。”泽普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艾合买提·艾海提介绍。泽普县古勒巴格乡下阿热硝村地处沙丘边缘,因渠道渗漏、风沙淤堵等原因,农业灌溉引水一直是个难题。如今,闸门自动化控制和量测水设施从乡级干渠覆盖至村级斗渠,95%的水量能完全抵达田间,水从支渠流到田间的时间提速至2小时,精准控制放水量、提升用水效率的同时还能缩短每轮灌溉时长。
新版“坎儿井”的潺潺水流裹挟着希望穿越沙丘、奔向远方农田,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农民的灌溉引水难题。“我们最高兴的是,再也不用浇一次水就清一次渠了。”下阿热硝村4组村民买买提·吾斯曼说,现在输水暗渠避免了沿途风沙侵蚀,防渗水渠一路修到家门口,他和村民只需“等水来”。
以水定地——
蹚出智慧节水路
绿洲文明因水而兴。喀什作为典型依托绿洲发展经济的地区,更需因“水”制宜,通过强化流域整体性统筹和系统性调配,统筹农业用水需求,探索“以水定地、以水定产”。
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叶尔羌河流域是新疆第一大灌区,河流中下游流经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滋润着这里113.76万亩耕地。作为农业灌溉的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最大节水潜力所在。近年来,麦盖提县大力推进“平土地、上节水”措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17万亩,节水5100万立方米。“今年县里计划投资4.1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2.5万亩,改造提升10万亩。”麦盖提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杜会龙说,项目建成后,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到98.95万亩,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
在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的智慧农田示范点,长势旺盛的千亩棉田连成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农民种地多为大水漫灌。”麦盖提县水利局副总工王卫介绍,现在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水泵控制设备连接田间75套智能推杆三通阀,农户可根据土壤墒情传感器提示,通过APP设置远程控制灌溉系统,实现定量定时灌溉施肥。目前,该智慧农田示范点覆盖面积达1120亩,系统已接入麦盖提县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气象监测分析、土壤墒情监测分析、植株检测数据、灌溉用水统计、视频监测报警信息等功能,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智能浇灌。
据王卫介绍,麦盖提县正实施1300公里的干支斗渠防渗改造工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水利基础。同时,农业用水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通过定额管理把高标准农田用水控制在年每亩300立方米;建成科技高效节水的智慧农田示范点2400亩,并在全县高标准农田中逐步推广。
水到渠成——
戈壁荒漠演绎绿色奇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着喀什地区农业发展。如何向戈壁荒漠要土地、要产业、要效益、要就业?多年来智慧的喀什人民不断探索,改变着戈壁贫瘠荒芜的旧貌,在沙海中开辟出了一条条产业链。
泽普县通过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灌溉等节水措施,结余的水量用于特色鲜果产业发展和生态补水。
“这里以前是一根草都不会长出来的戈壁荒滩,特色现代富民产业园项目开发之后,建成了新疆最大的无支架半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艾合买提·艾海提介绍,当地根据水资源调配额度以水定地,两年时间建起占地万亩的鲜果基地。
曾经严重缺水、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如今变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苹果园。基地负责人张国军介绍,基地以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新支撑、新运营为引领,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果苗在贫瘠的土地上成活率达98%以上。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果树第二年可实现部分结果,第三年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第四年亩产达2吨以上,第五年亩产达4吨,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以上。预计到2024年,一期5000亩苹果的收入能达到800万元—900万元。
荒漠之上发生的奇迹不止一处。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沙漠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0%。在这个全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城里,开始发展起了澳洲龙虾和淡水鱼类养殖。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示范基地位于巴扎结米镇亚胡木丹村,共有8个养殖池塘,水域面积总计55亩。“我们用叶尔羌河的冰川融水进行龙虾养殖,它的水质干净,经过流域后为弱碱性,更有利于虾壳硬化。”喀什鼎沅聚特种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志友手握龙虾向记者介绍,基地采用池塘精养配合温室暂养的方式发展综合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引水沉淀后进行草鱼养殖,培养出一定肥力和有益菌种,再把尾水抽回到虾塘进行龙虾养殖。如此,养殖龙虾的尾水肥力好、富养化程度高,排入水渠后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无损耗使用。据悉,基地于今年5月投放的12万尾龙虾苗已经陆续上市,产量预计在3吨左右,每公斤售价为260元。
如今的喀什,节水之路越走越宽,“向戈壁荒漠要产业、要效益、要就业”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这座曾用大漠风沙讲述千年故事的古城,通过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河湖连通、丰枯互济、人水共生之路,书写着新时代“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