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运城智慧农业如何谋求新突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16  浏览次数:254
         前不久,“科创中国”院士专家运城行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建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运城绿谷子果蔬产业研究院院长杨正礼,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陈莉等专家学者对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万荣县香菇菌种生产基地进行了探访调研,并为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促进农业、科技、管理、资本等几大要素融合聚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万荣香菇产业园已形成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养菌出菇、冷藏储存、加工销售等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现有香菇养菌棚240个、出菇棚600个、交易市场3500平方米、保鲜库3500立方米。香菇产销初具规模,为万荣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万荣县蔬菜发展中心主任谢建鹏介绍说:“万荣香菇产业基本走完了标准化路程,下一步要在现代化、智慧化上发力,我们将按照院士专家的建议,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把香菇产业打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和高效循环农业的示范点,通过科技支撑、项目带动、示范引领,规模化、绿色化、数字化、产业化、订单化发展香菇产业,走出一条集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将香菇打造成万荣县继果业之后的又一富民产业。”
“政府部门要牵头营造智慧农业发展环境。”赵春江说,要加强政府资金支持,统筹各类政府资源,由分散投资建设改为集中投资建设,总结经验,建立模式。同时,要制定相关补贴政策,考虑到智慧农业实施成本高、市场利润低,要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要积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改变小农户、小地块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今后要在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提高智慧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
在香菇基地,专家们看得仔细,问得详细。杨正礼认为,推进以土地重组优化和农民凝聚为核心的农村机制体制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突破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全国来看,大多专业合作社还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土地碎片化和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如何用改革思维开展当前农业农村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当前土地有效重组优化和农民凝聚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管理、资本等几大要素的融合聚力,对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应实施农村机制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协力驱动,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振兴。

打造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链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是我省唯一的国家林木专类公园,板枣林覆盖率高达92.23%。园内保存着千年左右树龄的古稀枣树1.7万余株,是全国唯一的“万株千年”板枣古稀树群;分布有500年左右树龄枣树5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最名贵的板枣园区。
“稷山板枣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我们建立了板枣博物馆,打造了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建立了枣园的小火车、星空民宿、明清小院,我们还成功获批国家3A级景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跟进与专家团队的科技合作,在智慧板枣园建设、板枣深加工等方面深入交流,将稷山板枣产业链做全、做深、做广。”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说。
吴建伟认为,“围绕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及古树管理的需要,积极开展智慧枣园建设。在核心果园部署‘天地空’采集监测设备,采集基础信息,开展环境监测,做好古树信息管理,实施水肥药与农事作业一体化操作,实现虫情、墒情、灾情和果树长势的自动监测、智能诊断和应急预警。”专家们建议还要部署果园水肥一体化智能装备,远程控制果园灌溉、施肥、施药,实现“定点、定量、省时、省力”,有效缓解水肥投入粗放问题。同时,搭建稷山板枣远程作业、可视展示和指挥调度“一张图”,为板枣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在实施中,要通过规划引领,扎扎实实地分阶段、分产业、分区域推进,通过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打造出‘智慧果园’‘智慧乡村’等典型样板,并逐步带动全县农业的升级换代与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吴建伟说。
参观了以稷山县、万荣县为代表的智慧农业系统后,陈莉最大的感受是运城的果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利用还有待提升。如果可以做到绿色转化与高值利用,比如,将稷山枣芽茶渣、万荣果渣、苹果落叶等农林废弃物收集起来,制备成可以高效净化甲醛、苯、TVOC、PM2.5污染物的科技产品,既可以转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又可以高效去除污染物,还可以串联起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服务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运城作为我省果蔬与粮食生产大市,整体还停留在数量型农业经济阶段,如何不断提升农业效率、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是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结合运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赵春江建议优先考虑战略意义大、产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的领域率先实施,实现“小切口、大示范”,不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建设一批智慧农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围绕农民致富,他建议开展智慧果园、智慧温室、智慧工厂化养殖场等场景建设,通过实施智慧农业实现节本增效。
杨正礼提出,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技推广主渠道一直在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广项目示范带动效果显著,企业订单带动颇具实效,“科技小院”等模式颇具效力。但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高效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系统化的成套农业技术推广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一方面与技术成果的有效性、推广机制不完善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与当前土地碎片化、农业比较效益低和知识型劳动力缺乏的现实也密切关联,只有科技创新与农村机制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打造一批智慧化新型集体经济建设样板,通过组织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数字化提升等,逐步实现乡村共富共享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