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畅水清、人水和谐多源互补、集约高效
未来5年,加快构建安全、绿色智能的现代水网
记者从邢台市水务局获悉,日前,《邢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了5方面重点任务,分3个阶段实施,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邢台现代水网。

分3个阶段实施
2023年现代水网建设全面启动
2023年,完成邢台现代水网顶层设计,现代水网建设全面启动。水资源集约节约能力不断增强,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较2020年底新增供水能力0.55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5%,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4.7%、8.6%;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推动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智慧治水管水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完成市级水利一张图建设。
到2025年,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目标,现代水网建设迈上新台阶。水资源集约节约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水资源配置工程,累计新增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5%、13.8%;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和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0.8亿立方米;智慧治水管水能力逐步提高。

到2027年,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逐步建成达效,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水网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水资源集约节约能力全面增强,供水体系不断完善,持续保持已有供水能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在99.7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6.5%、15.8%;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智慧治水管水体系初步建成。
实施生态修复
构建河畅水清、人水和谐的生态网
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生态良好的河湖生态体系。强化生态水调度,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系连通和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打造让人民群众幸福满意的幸福河湖。
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统筹引江水、引黄水、水库水,相机利用雨洪水,向大沙河、七里-顺水河、白马河、泜河等河道实施生态补水。2023年、2025年、2027年,分别累计实施河道生态补水1.1亿、5.5亿、10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地下水深层超采区为重点,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工程,以及实施百泉泉域治理与修复工程,百泉等泉域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实施补水河道清理整治,开展地下水智慧管理模型构建,完善地下水智能化管控体系;推广节水技术和品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节水降耗、提质升级。2023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0.25亿立方米;2025年,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0.8亿立方米,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治理区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
促进河湖生态复苏,以滏阳河、白马河、大沙河等河道为重点,打造亲水宜居、亲水便捷的绿色生态廊道;开展河湖复苏行动,实施7个以上河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优化水资源配置
构建多源互补、集约高效的供水网
依托省级南水北调中线、引黄入冀补淀、位山引黄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骨干网,以南水北调中线、澧河、滏阳河、老漳河、老沙河-清凉江、新清临渠、卫运河等7条纵向为骨干;以滏阳新河与滏东排河连通渠、滏澧漳三河沟通渠、滏漳渠、清西干渠、闫庄分洪道、三河连通等6条横向输水渠道为网络,构建“七纵六横”的骨干水网,形成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主骨架,全面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
建设水源调蓄工程,进一步增加引江、引黄工程调蓄能力,持续推进相关县(市、区)平原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支持清河县、南宫市、临西县、威县建设平原调蓄工程。
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开发区地表水厂工程;因地制宜推动非常规水源配置工程建设,实施南和区再生水利用配置工程,扩大非常规水利用规模。
另外,还将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水网规划引领能力;完善防洪体系,构建江河安澜、人民安居的防洪网;加强智慧管理,构建智能调控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