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全自动雷达波测流后的舒庐干渠
打造“郭河”改革样板
2017年,合肥市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注重试点先行,确定庐江县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重点县,并选择郭河镇作为市级试点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共投入改革投资5999万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农业水价改革。试点过程中,安徽省水利厅、水科院大力支持帮助,市、县两级业务部门全程指导,试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以“两改一提高”为核心,即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水利工程和计量设施;进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实行终端水价制度,构造良性的长效机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试点任务完成后,试点区域实现了“四省两增”(即省时、省工、省力、省水和增产、增收)的综合效益。经过改革,试点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革前的0.527提高到0.671,并于2020年年底通过了市级竣工验收,为庐江县以及合肥市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截至2022年年底,庐江县135万亩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并常态化运行管理。
构建“推动-调度-指导”统筹体系
高位重视强推动。合肥市及时出台《合肥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了“推什么、怎么推、谁来推”等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将改革工作纳入对县(市)高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体系,激励参与改革的各部门积极推进改革工作。
紧盯问题强调度。强化组织领导,组建改革领导小组,扎实推动改革工作落实,形成了“政府主导、县(市)主体、部门牵头、镇企落实”的良性发展态势;多次召开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度会议,开展现场调研、交流座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联动指导。水利等多部门齐心协力,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精准施策,定时通过联席会议、考察交流等对改革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凝聚改革最大合力。
构建“灌排-计量-管护”工程体系
形成农田水利灌排体系。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补齐中小水利工程短板,提升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自2020年开始,分6年时间投资118亿元,对全市23个万亩圩口、76个大中型灌区、795座中小水库、5条美丽河流进行达标建设。目前已实施46个灌区达标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夯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硬件基础,全力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构建农业用水计量体系。对新建、改扩建农田水利工程,计量设施与灌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完善已建工程计量设施安装,实现灌区骨干工程用水计量,夯实农业节水的计量基础。
完善农村水利管护体系。自2015年开始,合肥市每年安排市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专项资金2300万元,县级按不低于1:1进行配套,市县财政年均落实管护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各地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监管、运行、维修养护,推动工程运行管理集约化、专业化和维修养护物业化、市场化,有序推进灌区一张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叠加,打通灌溉堵点,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可持续”。
构建“水价-用水-奖补”节水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肥市先期在每个县(市)各选择1处一般中型灌区开展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工作试点,随后全覆盖,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51处中型灌区均完成农业供水成本核算。
建立用水管理机制。全市51处中型灌区均申领了取水许可证,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分配各地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水权,确保各灌区取水合理、计量精准。
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将各乡镇管护评定结果优秀的用水合作社、承担工程运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管水组织作为精准补贴对象,补贴资金用于农田水利日常管理维护支出;通过严格考核和补贴奖励,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促成改革显著成效。
合肥市自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农民节水意识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农业节水,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用水效率,保障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下一步,合肥市将统筹推进改革验收和巩固改革成果,做到条件具备一处,改革验收一处,巩固提升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