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天津日报】天津多举措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节水文章 用好每一滴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20  来源:天津日报  浏览次数:194
                九河下梢的天津,因水而生,也曾因水而困。

      地处海河流域下游,虽河网密布,但因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天津入境水量不断减少,逐渐成为资源型缺水城市。

  随着引滦、引江水涓涓汇入,互联互通的双水源保障格局,破解了天津的水源危机,打通了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从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将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新时代节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天津全面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了“政府调控、公众参与,规划引领、市场引导,法律保障、科技支撑”的节约用水机制,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打好攻坚战 破解水危机

  缺水,曾一度成为制约天津发展的瓶颈。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作为一座超大城市、经济重镇,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天津亟须“解渴”。

  开源,引来了千泓水。

  近年来,随着武清、宁汉原水管线,南干线至凌庄水厂、北塘水库至新区水厂等供水工程陆续建成,王庆坨水库蓄水运行,天津的引江、引滦双水源供水工程体系愈发完善。

  今年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坻引江供水工程正式通过通水验收。供水后,我市除蓟州区外,15个行政区将实现引江、引滦“一横一纵”双水源保障。

  目前,天津的水源包括引滦水、南水北调中线水、南水北调东线北延长水、当地及入境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7种。

  同时,天津还明确了“高效利用外调水,合理开发地表水,全面压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再生水,适度发展淡化海水”的多水源配置原则。

  调水来之不易,定当惜水如金。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天津千方百计节约水、用好水,精打细算节水账。

  严格源头管控、过程管控和考核评价,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持续打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攻坚战,天津的主要节水指标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特色节水之路。

  截至2022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0.5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48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145升/日,远低于全国大中城市水平。16个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全覆盖,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节水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 农业节水增效

  远程操控、一键灌溉。在位于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的大禹节水现代设施农业园,除了农作物看不到任何大型灌溉设施。工作人员轻轻一点,含有精准配比养料的水便流入一公里外的温室大棚,让作物“喝”足水、“吃”饱肥。

  “整个园区全部采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设备,远程可调控环境、浇灌施肥,不仅节省人力,管理也更精细。”园区高级规划设计师常俊说。

  告别“大水漫灌”,科技赋能让操作更智能、灌溉更精准、效果更明显。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率可达50%以上,可节肥2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30%左右。

  近年来,一批批集光伏、绿色、节能等于一体的智能生态能源温室“扮靓”了津城乡村。光伏、无土栽培、温室自动化控制管理等技术,筑起了农业现代化与新能源技术融合的试验平台。

  稻蟹稻鱼综合种养、节水型饮水饲喂、智能喷淋等技术频繁涌现,田间设施不断升级,农业生产结构持续调整,低耗水、优质高产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各村镇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2。

  拧紧“水龙头” 工业节水减排

  龙头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做好“水文章”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赢,更能推动整个行业节水能力提升。

  建有45套循环水处理系统、小时处理能力达到11.37万吨、生产水重复利用率98%以上……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推广应用生产废水零排放综合处理技术和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实现了各道生产工序废水分质循环利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节水答卷”。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通过提高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延长超滤反洗运行周期、污水回用等措施,年节约用水成本500多万元。

  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天津不断淘汰、压缩、改造高耗水行业,大力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装备不断“上新”。很多企业形成了从水源到工艺再到产品的全产业链节水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节水型单位用水量占全市工业总用水量的50%以上,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做优节水“加法” 深挖非常规水源

  秋日的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天蓝、地绿、水清。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尾水人工湿地点缀其中,成为城市的天然“净水器”。

  2022年12月,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建设完工。每天20万立方米来自津沽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引入这片湿地进行涵养净化,尾水水质指标提升10%,为绿色生态屏障区提供优质水源保障。

  整个工程包括恢复郊野公园水生态系统、人工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等,施工总面积相当于189个足球场。项目承建方──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新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卫南洼生态片区举例,建设日处理能力12万立方米的人工湿地,可收纳涵养1万亩农田沥水及周边地表径流,每年增加再生水利用量达7300万立方米,污水回用率提升至40.5%,可保障75.3%的农业及生态用水。”

  破解缺水难题,天津做优节水“加法”,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最大限度挖掘再生水循环利用、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潜力,弥补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不足。

  “变废为宝”向污水要资源,实施110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厂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打造全国单体最大的武清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闭环式的管理机制,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率。

  提升淡化利用技术水平,向海水要资源,直供工业用水;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向调蓄循环要资源,打造区域循环网络,以微循环带动小循环,以小循环带动大循环,提升全市水体自净能力。

  截至目前,天津年产近13亿立方米再生水,全市建有深处理再生水厂17座,总规模73.4万吨/日;淡化海水工程3座,总规模30.6万吨/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效补充水源。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