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羊城八景是
广州颜值天花板
岭南风景圈里的顶流
但你不知道的是
原来这些广州顶流这么“水”
在最夸张的时候
足有7/8的景致都跟水有关
今天自来水君
就带大家穿越时空
看看古代广州人
都在打卡什么“水货”
宋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宋代不仅开创了评选羊城八景的广州传统,更是收录水景最多的朝代。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
海山晓霁、珠江秋月
菊湖云影、蒲间濂泉
大通烟雨
宋代八景里面足足有7个水景,含水量过高,真的是太氵氵氵潮了。
如果你回到了宋代,便能挑个天气晴明的黄昏去到如今江高镇石门村,向渔夫讨要些当时广受欢迎的黄蜡鱼,吃着烤鱼坐赏“石门波浪静,返照两山头”的“石门返照”。
石门返照图
那时石门的江面宽阔,经过两岸如门壁石的收整后,波平如镜,漫天彩霞自云端跌入江面,晕染出一派红光潋滟的绮丽江景。
幸运的话,没准还能见识海市蜃楼。
古民谚有言:“阳春三月望蜃楼,返照石门在九秋。”
意思就是春末秋初之时去石门,会见到若隐若现的广州城悬挂天上,如同仙宫一般,愈发衬得江景壮阔浩渺。
元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元代的水景虽不如宋代多,但也占据了五席: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
大通烟雨、蒲间濂泉
灵洲鳌负
不过除了灵洲鳌负是新增以外,其余水景都照搬宋代。
那时候城区破坏严重,羊城八景选址均在城外,要想去一览八景可得多花不少功夫。
假如你去到的是元代,不妨找个走官窑水道的船家,去现今佛山市官窑灵洲江,探访形似鳌鱼负水的小岛。
灵洲鳌负图
明代伦以训曾经赞叹其为:“岭南英气,钟于会城(广州),而秀发于灵洲,其溢而出者为海珠,奇观相望。”
相比单纯以意境取胜的水景,灵洲鳌负更多糅合了人的要素。
人们对鳌岛的想象赋予这里脱俗灵气。
“树深归野鹤,江晚系渔舟”的生活气息,又带来一份人水和谐的闲适。
再加上官窑水道是当时的水运交通要道,便于各地人们游赏灵洲,可以说这方水上胜景,是由人的想象、创造、情趣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相互碰撞出来的。
明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较之宋元两代,明代的水景便显得少上许多,共有3处:
药洲春晓、珠江晴澜、荔湾渔唱
而在元代因颓败而退场的珠江,至此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若回去当了明代的广州人,得益于朝廷对广州海外贸易的重视,此时或许正把玩着满剌加进口沉香做的如意,闲观“珠江晴澜”。
昔日晴澜所在已成陆地
据考证,当时的珠江比今天要阔得多,如今与岸相接的沙面在当时只是“中流沙”,加上江面有七星岩礁石,一遇大风劲扫则潮涌泼天,成就了“晴澜”壮景。
然而,珠江晴澜可供观赏的不仅仅是这一幕波澜壮阔。
明代的黄佐在
《雨后珠江登望》里描述了
“珠江烟水碧濛濛,
锦石琪花不易逢。”
“越女未知摇落尽,
轻舟何处采芙蓉。”
等妙景
在500年前的广州,泛舟越女为终日荡漾的江波平添了生气与灵动。
广州人观水、吟水、书水、爱水、亲水、护水,最终也融入到这秀美水景中。
清代羊城八景分布图
按清末仇巨川所撰的《羊城古钞》及乾隆年间《广州府志》的记载,清代仅余2处水景:
东海鱼珠、西樵云瀑
到这一代羊城八景,开始出现了琶洲砥柱、镇海层楼等今天也能见到的熟面孔。
若是回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站,想来更愿意二探珠江,抓住机会叹赏已然消失的东海鱼珠。
《羊城古钞》东海鱼珠配图
东海是现今黄埔区鱼珠地区以东的河段,鱼珠则是一块礁石,在《羊城古钞》配图里它看着比近处的船只可还要大上不少。
鱼珠石积年累月被水流冲刷,逐渐变得圆润如珠,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闪烁发光,因其璀璨而被冠以八景之称。
但即使鱼珠石今天仍在,那些许微光在都市霓虹的映衬下,恐怕也难以成景。
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对美好的感受阈值,或许只有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才能为“芳村今天下小雨”取下“大通烟雨”这样美丽的名字吧。
羊城八景
有着含水量极高的景
和不含任何水分的美
虽然这些昔日的水中胜景
都逐渐湮没于历史烟雨
沧海桑田之中
但在
六脉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
的广州
总会有新的
好水好景好故事
等着我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