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以“德”为名之城不少,比如河北承德,四川德阳,还有若干像英德、顺德这样的县级市区。我曾去过江西景德镇、湖南常德、浙江德清,这些地方虽山水灵秀,却少些厚重大气,此行去山东德州,填补了这份遗憾。
德州伴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名。秦始皇一统天下,信“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属火德,秦灭周当行水德,称黄河为“德水”,西汉时借“德水”置安德县,寓意“德水安澜”,此为德州之由来。
于德州,妇孺皆知“扒鸡”,接到去德州的通知,我的味蕾本能地反射扒鸡的香气,但我深信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留给人们的文化符号远非如此。几天走马观花,脑海像成语接龙一样,跳跃“德州水”“水利人”“人与水”三组字符。
亿万年来,黄河奔腾,于华北平原填海造田,冲积的泥沙成就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沧海桑田,黄河数次改道,定格成今天这般模样儿。
德州偏居鲁西北,处在华北平原中心,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融合。初踏德州土地,第一步迈向夏津黄河故道,沙地留痕,我想远古的苍茫,似如月球一般。
黄河主道两度流经夏津,前后759年,黄河泛滥、积淀,在夏津一带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滩、沟槽、坡地、沙丘,故道遗址依稀可见大河的野性与雄浑。人们在河沙地上围堰整地,植桑造林,固沙保土,历代不断,现存的古桑树群便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演绎的文明史。今天的黄河故道古桑连片,树冠如巨伞遮天蔽日,杈桠如鹿角高耸问天,百年老树2万多株,不乏千年古桑,有的冠以风、调、雨、顺,并称“四大天王”,有以福、禄、寿、喜名曰“四大树神”,“双龙树”一腾一卧,一动一静,昂首“龙”头上“1500年的等待,只为您的到来”,仿佛穿越时空,洋溢着古典浪漫主义气息。
古桑不是孤单地守候,树根相连的“夫妻树”成双结对,杨、桃、梨、山楂等植物相伴其间成“混交林”,它们仿佛是在桑林中做客的朋友,活跃气氛,同欢共舞。桑椹根系发达,主根入地一两米,侧根伸长三四丈,防风保沙保水,吐出的清气把天呵蓝。春日枯木逢春,拔翠葱茏,夏秋枝叶俯首,硕果累累,东汉光武帝刘秀亲笔赐以“天果”的桑椹,如今是夏津的致富果,桑园每年举行“桑椹节”,游客川流不息,观光摘果,古老的桑林仿佛是慈祥的母亲,哄着孩子们欢笑,满面春华秋实的风韵。眼下初冬时节,潮红退却的古桑又像苍劲挺拔的父亲,风霜雨雪中蓄精养锐,等待来年英姿勃发。我居住的宜都清江岸边的桑树群,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烟雨朦胧中吐绿滴翠,而夏津的黄河故道,又何曾不是一片塞上江南呢。漫步椹仙古村落、德百温泉小镇,感受到黄河故道精神焕发,重现惜日繁华,作为中国最大的桑文化产业基地,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县荣获全囯水土保持先进县......我仿佛听见古老的黄河汹涌澎湃,诉说远古与今天的巨变,每次改道也是一次重生啊,遗留的哪里是遗憾呢?分明是新的梦想天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给人这般激情,置身齐河县黄河岸,也有这般豪迈,区别不过是险与坦。齐河县小,但大气磅礴,这里是德州市直接拥抱黄河的口岸,黄河过境62.5公里,弯多水急,波澜壮阔,气度非凡,跨过大桥是济南,区位得天独厚。位于城南新区的大清河广场文化底蕴浑厚,齐州塔高耸河畔,大清桥如彩虹卧波,晏婴祠、民俗博物馆等相得益彰,其中由启功题写的“中国第一历史碑廊”内,300多块历史名人的真迹古碑,把齐河历史串连起来,以书法碑刻记录地方史堪称一绝,全国罕见。廊中有幅张之洞赠友人的对联:“彭泽陶潜河阳潘云,颖川巢父商洛园公”,张公主政湖北期间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汉阳钢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身居湖北的我不由生出几分亲切,联想今天的齐河县乃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77位),愈觉此地大气中不乏几分灵气。“一河(黄河)一陶(黑陶)一贤人(晏婴)”,“大义齐河”天下仁,黄河号子、打夯小调、绣球灯舞、一勾勾民间曲艺等黄河民俗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作为《中国作家》创作基地,齐河人先后开展“中国作家走进德州”“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走进齐河”等大型采风活动,“黄河故事”掀浪涛,奔腾入海融全球。
城水相依,水韵悠然,德州因水而繁荣。除黄河主道外,史传“禹疏九河”,其中徒骇河、马颊河、覆釜河、鬲津河、钩盘河流经德州。1400年前隋朝开凿永济渠,德州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大运河山东段最早的开挖点在德州,线路也最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借助水运,历代统治者在运河德州段建仓储粮,南征北伐。明清时期皇家京城往来东南九省,多走水路径德州,德州与汉口并称“九省通衢”,贸易兴旺。众河交汇,细流百川,黄河与运河文脉汇合,德州如水做的骨肉,刚柔并济,不愧“儒风水韵,大德之州”之誉。
德州怀德,水德润民。博物馆内黄河大事记、黄河河道变迁图等影像如百科全书展现德州黄河文化,从毛泽东时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新时代,无不让人感到,“德”是德州的文化基因,“德”让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德”让中华民族天下无敌,而“厚德”之水不就是幸福河的源泉吗!
任何地方皆有性格,决定性格的是文化基因。德州人继承“圣人”孔子、“贤人”晏婴的文化基因,崇尚仁、忠、信、孝、侠之大义。
上世纪70年代初,德州人民修建潘庄引黄灌区,惠及沿线八个县市区。后经数次改造,受益农田扩大,引水量增多,粮食总产翻番,水利人让黄河水从泛滥成灾到为我所用。
1978年改革号角吹响,城市用水剧增,干旱少雨年份,官厅、密云两座水库蓄水所剩无几,北京用水告急,天津“望梅止渴”。1981年8月11日,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确定河南人民胜利渠、山东位山、潘庄3条引黄济津路线。德州引黄济津工程由齐河县潘庄闸引水至马颊河,逐级筑坝、提水,河道输水接励,让黄河水进入南运河后北上天津,穿越5个县市,全长128.5公里。为津门解渴,德州人民甩开膀子,当年10月23日开工,18万劳力上阵,以“三天任务,两天干完”的干劲会战25天,提前7天完工,同年11月27日剪彩放水,至1982年元月3日,向天津送水1.64亿立方米。“完成土方1860万立方米,增建桥涵204座,占压土地2.5万亩,搬村拆迁房屋777间,用工1047万个,总投资5600万元,经水利部和海河水利委验收,工程质量全部合格。”看见这样一组数字和质量,你不得不惊叹当年人民群众的超级热情与巨大能量。
其实,德州缺水有过之而无不及,“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的顺口溜反映当时情景。农村十年九旱,工厂断流停产,市民吃机井里的高氟水。天不亮提桶端盆去泵房排队,肩挑手提路上生怕洒一滴,洗澡是件奢望事……老德州人回首往事不堪言。
丁东乡有处“陵西”大洼,盐碱地里十种九不收,何不在此建水库?平地起楼容易,但平原造“天湖”有些异想天开。1993年冬,德州打响“平原枪声”,铲运机、推土机、挖掘机开来,1.8万民工涌来,迎风斗雪,披荆斩棘,肩挑背扛地投入战斗。水利技术人员日夜攻关,轮番作业。建库资金2.54亿元,相当德州一年财政收入,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与华能德州电厂战略合作,合资建库,互惠互利,垒起11.64公里的环状大坝,水库顺利竣工蓄水。水库水面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7米,总库容5000万立方米,年调蓄力1亿立方米。难能可贵的是,从开工到投入使用4年间,全程未出现一起车祸、无一人受伤,保持一流的施工和管理质量,时任市委书记莫振奎题写库名——丁东水库。1998年6月水库正式启运,库水顺地下管道流向德州市区和华能德州电厂。从此她像人的心脏一样日复一日地“泵动”,为鲁北古城注入“生命血液”。
近年来水库成为德州经济发展的及时雨,哪里需水量剧增,哪里就来开辟专线供水,水涨船高,推波助澜,有丁东水库供水保障,“华鲁恒升”进入中国石化行业百强。前些年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屯水库与丁东水库供水管网连通,长江与黄河握手,三纵三横的德州供水管网正式成型,多线路、双管道联合调度的供水系统,实现了维修、切换无间断供水。丁东水库的成功建设为后期山东省大批平原水库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至今山东省平原水库总数居国内前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批批水利人前赴后继,历任水利局长、水库处长无悔水利人生。
丁东水库,泉水叮咚,润泽德州,不竭之功。“和谐、守责、务实、进取”是水库人的精神,水库运行管理中心楼前“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巨碑横卧,办公楼大厅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山水画卷。连年不断建设,丁东水库机组总数增至16台,坝体灌浆后更加安全可靠,坝顶路灯、摄像头遍布,全方位监控,库区水位、地下水位以及降雨蒸发等数据观测全面自动化。水库管理处内卫生室、健身房,书画间、图书室、荣誉室等应有尽有,连后院墙上都被“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彩图点缀,“全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山东省模范职工小家”等多项荣誉实至名归。现任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主任曹九岗情钟水利半生,他自豪说:现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水库建成运行20周年之际,通过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2个、全省第1个获得国家级水管单位资质的平原水库。
丁东水库水源来自黄河,水从潘庄引黄干渠奔波130多公里入库,泥沙沿途沉淀,每隔几年干渠清淤。2020年德州市投资34亿元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计划衬砌疏浚河道渠系2158公里,工程建成后泥沙量减少,年均节水0.9亿立方米。这是疫期复工后德州水利建设的开篇巨著,项目启动不到3天,6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集中到水利局办公,施工人员吃住在一线。德州市水利局年轻干部王瑞常驻工地,挥洒青春汗水,担起现场技术负责的重担。我来这天细雨蒙蒙,工地百余建设者穿梭忙碌,仿佛与周边的高架公路施工竞赛,只争朝夕比高低。
基层水利重建轻管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孙家滨军人出身,担任夏津县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后,调查研究,对症下药,实行“跨界协同 网格全域”改革,探索出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夏津模式”,水利服务保障能力 “军事化”,河湖管护全覆盖,家家自来水接到灶台边,热水器接到洗澡间,电话报修迅速来人办,水利人亲民爱民,让百姓享受到党的关爱。孙家滨获得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从小水利到大灌区,水利人的奉献无处不在。1958年齐河李家岸灌区引黄工程建成后,淤改洼地种植水稻产量达到200公斤,颠覆千百年来种植观念。最初人们对旱、涝、碱的自然规律认识有限,重灌轻排导致大涝之年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扩大。后经几度改扩建,李家岸闸分洪与灌溉兼备,灌区供水范围延伸43个乡镇、4个街道,灌溉面积扩大到321.5万亩,形成现有规模。灌区中心副主任刘洪明介绍:近几年来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李家岸灌区新建改建各类水工建筑物369座,治理各级渠道138公里,引黄供水保障粮食连年增产,德州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11.7万人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其间“引黄济沧”还为河北沧州送去1.1亿立方米黄河水,齐鲁儿女同唱一曲“水之恋”。细雨纷纷,激流阵阵,黄河水穿过巨大的吕家渡槽,节制闸前遇见老水利石斌,他负责15公里范围内灌渠管理,“这辈子我干水利很自豪。”笑脸流露出恋水之情。山东农业大学水利专业毕业的吴新自愿来灌区工作,基层锻炼,丰富人生,一代代水利人的坚守,让古老的灌区充满生机。
从盐碱地到聚宝盆;从闹水荒到水保障,黄河在德州演绎一个个传奇故事。齐河县的“红心广场”紧依黄河岸边,“黄河之星”不锈钢雕塑分外夺目,底座为圆,基座为方,主体造型依次为船体、龙身、吸泥管道和科技之星。1970年水利人造出黄河第一艘吸泥船“红心一号”,开创机淤固堤新时代。为纪念此绩,齐河县河务局委托设计单位建设了“红心广场”,雕塑高19.78米,象征“红心一号”1978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广场设计匠心独具,剪纸艺术嫁接造船钢板,立体再现当年情景,“一棵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等字迹振奋人心,传承精神。
相传大禹曾在德州禹城登高望远,观察水势,留下“具丘山”遗址,后人修建“禹王亭”感念大禹治水功德。当今德州水利人,亦如清泉涌动传承禹之德脉,如黄河奔腾激情奉献,他们不正是德之品行化身于碧水、德之风骨傲立于泰山的当代“水魂”吗!
基本不看广告,唯中央电视台“好客山东”吸引我的眼球,里面有句“黄河水乡,生态齐河”,最近我走进这幅画里。
齐河面积相当香港,今天的齐河县城因1973年修建黄河防汛滞洪区搬迁至此。几十年来,滞洪区受发展限制基本处于原生态,如今全面解禁享受生态红利,黄河生态风景区内堤防巍峨如水岸长城,黄河蜿蜒成“二级悬河”,林海、湿地、温泉、沙湖等地貌各异,黄河落日、千里冰封、凌绽河开等奇观令人叫绝,往日荒滩如今似出水芙蓉,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水利人来德州必看丁东水库。丁东水库又叫“得月湖”,库水波光荡漾,库区树木成荫,坝上纵目,恍惚大海,鸟瞰又像一只脚在大地行走。伸入库中的隔坝尽头有亭名“射日”,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树木庄稼都被晒死,尧让羿用弓箭射太阳,羿射掉九个,留下一个。古人出奇的想象力,表达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羿是德州人,“射日亭”被石榴树簇拥,意喻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生命不息。人与自然总在利用与修复中保持平衡状态,库底曾是盐碱地,被水淹没后周围树林掩翳,水草茂盛,水库附近有风力发电的“大风车”,风起轮转,云飘水荡,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画面。水库抽黄河水蓄源,黄河鲤等鱼儿顺着水流来到新家,鱼虾招鸟,野鸭、白鹭、苍鹭等纷至沓来,换季时节会有成千上万候鸟飞来逗留,鸟鸣回荡,如曲悦耳。初升朝阳,落日余晖,把水面染成金色的港湾;烟雨朦胧,雾霭缭绕,这方水乡又幻若锦绣江南。初冬依然是鸟的乐园,水鸭成堆,白鹭成排,鹤立群中,互不相扰,我打扰了这片宁静,车停鸟惊,乌黑水鸭扑翅掠水箭窜,朵朵水花像儿时打水漂留下一串波浪划过,白羽鹭鹤蹬足腾飞,不失优雅地从容舞蹈。水库就像人造天池,谁都想来栖息,但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不许游人进入。抽水泵站墙面“生命的源泉,城市的命脉”标语,让人感觉只要科学利用资源,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水库还为岔河、明月湖等水源地补充生态水,库内成风景,库外是良田,“得月湖”得到“山东省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馈增。
近年来,德州市构建起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体系,百里黄河唱响新时代“生态黄河大合唱”。丁东水库是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一扇窗口,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见水利工程“呼风唤雨”。从小浪底拦沙,到引黄长渠沉沙,黄河水到德州后泥沙量由每立方15公斤降为每立方3公斤,土肥了、水甜了、天蓝了、林绿了。冬季农闲,李家岸灌区牛角店闸依然开闸放水,为下游生态补水,闸边立一高大电子显示屏,播出的画面没有夸张的广告,而是“保护水资源”的呼唤,每天提醒路人:水是生命之源!“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的重要论述牢记水利人心中。灌区管理局局长王利民说:“现在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特别是德州,地多水少,人多水少,必须节水。”闸前是封闭式的宫家渡槽,宽大的槽身像国产大飞机919壮观,里面流水涛涛,上面生态绿道,联想路见的低碳世博园、太阳能博物馆等生态工程,我感受到德州人追求绿色环保新生活乐此不疲,水让德州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形象靓起来。
一路品尝地方小吃,小米粥、窝窝头、羊杂汤、薄皮水饺,还有用细箩筛出的坠面,而地皮菜熬粥香得令人咂舌,一直以为这种藻类食物只生南方,没想到北方河堤一样有。职工食堂如鱼米之乡,十道菜七道鱼,黄河鲤自不必说,武昌鱼也被引来养,肥嘟嘟的包子荤素两样,皮薄馅丰,一个半饱,三个撑着,不像南京汤包,乖巧玲珑两笼喂不饱。这些水产品或出自水库,或刚从渠里捕来,水环境改善,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鱼”。凄凄风雨中,有人渠中撒网捕鱼,晌午收网上岸,收获五六条青白相间的鳊鱼、花鱼骨,见我撂下桶说:“捞两条去中午喝两盅。”大葱味的嗓门亮出山东人慷慨豪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哲学家董仲舒是德州人,邢侗、东方朔、宋哲元等文人志士的才情、性灵与肝胆,也来自黄河水的滋润,而在黄河故道上留下“植树固沙,蚕果裕民”的朱国祥,更是让人念念不忘。清康熙十三年时朱国祥被贬到夏津任知县,他根据“地半沙滩,不宜禾稼”的实际,提出“广植草木以祛风而固沙,种桑果兴蚕业而裕财用”之良方,推广植桑养蚕,改善民生。桑树防沙固土同时,还能能阻挡洪水威胁,百姓告别食不裹腹、颠沛流离的日子。朱国祥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所用木碗镶一桑叶,每饭心系百姓苦,人称“木叶盏”。他调迁后,夏津百姓成群结队拦轿挽留,街上店铺全部关门。后人感其恩惠,镌碑记恩,有诗赞:“苍椹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内有朱国祥纪念馆,后人瞻仰铭记,驻足深思。
“吹尽狂沙始见金”,曾经漫天风沙,而今遍地桑林,黄河故道的变迁,不仅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官吏爱民的风范,也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精典杰作。慢步古河道,我情不自禁吟诗留记:黄河故道桑林茂,新景夏津生态园。蚕丝织锦致富路,天果落坛幸福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德州之水,厚德之水,奔腾不息,利民之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