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登上白云鄂博宝山
邓小平(左一)、彭真(左二)、乌兰夫(左三)在包钢听取汇报
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以后,中共中央驻莫斯科代表把正在中山大学学习的邓小平派往西北军,帮助冯玉祥整顿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开赴北伐战场。他从莫斯科乘火车到达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后,穿戈壁、过草原、风餐露宿,经过1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过内蒙古的包头、五原、巴彦浩特等地。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
踏着春色到包头
在包头城西这片沉睡的荒漠上,经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审阅,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做出了建设年产300万吨钢的包头钢铁公司的决定,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计划把包钢建设成为“鼎足鞍钢与武钢”的三大钢铁工业基地。1959年1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向邓小平转交了包钢于1月28日和29日关于包钢施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的两个报告,报告提及设备到货、施工进度等紧迫问题。邓小平于2月3日就做出批示:“陈云、富春同志,阅后交一波同志,请一波处理报告中所提及的问题。”2月6日,乌兰夫收到薄一波的来函,告知包钢建设中的问题,有的已解决,有的正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已报告邓副总理。从此,包钢建设快马加鞭,当年9月26日一号高炉出铁,实现了提前一年建成的目标。邓小平对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浸注了心血,予以特别关注。
1964年4月6日,邓小平、彭真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52人,在乌兰夫、权星垣等的陪同下,首先到包钢进行工作视察。
包钢总经理李超指着墙上挂着的包钢平面透视图和包头市建设规划图,说明了包钢的建设规划。
当邓小平得知包钢自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以来,生铁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万吨左右时,便十分关切地询问:“将近5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什么总是这个产量?铁水是钢锭、钢材的基础啊!”
李超汇报说:“根据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的意见,要我们开发稀土资源,这项工作任务很重,因此分散了精力。”
李超汇报了白云鄂博铁矿是包钢的铁矿基地,矿床类型奇特,矿物种类繁多,稀土和铌蕴藏量大,特别是稀土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储量的77%,我国储量的99%;铌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后,邓小平同志当即指示:“白云矿山蕴藏着大量稀有金属,有个综合利用的问题。要双管齐下,设立一个专门搞稀土研究的机构,有步骤地开发。”李超说,国家冶金部已在包头设立了一个稀土研究所,包钢也正在筹建两个稀土工厂,邓小平高兴地说:“那很好,我们绝不可浪费资源。”
乌兰夫说:“稀土要搞到3.5万吨。”邓小平话锋一转又说:“包钢的当务之急是抓铁,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彭真和乌兰夫听后,表示赞同邓小平的意见。
邓小平对李超说:“再给你5年的时间,到1968年末,铁的产量要达到年产300万吨,两座高炉不够,再建第3号(高炉)嘛。”
彭真插话说:“是否把任务定的再高些?”
邓小平理解彭真对国家急需钢材的心情,思考一下才说:“他们目前不足150万吨,翻一番有可能。但要追加投资,搞大会战才行。”
李超代表包钢党委表示:“我们一定努力!”
邓小平又亲切地问道:“搞300万吨还得多少钱?需要增加多少工人?”
李超答道:“国家给包钢已经投入14个亿了,再有5个亿就够了。生产工人还缺2万人。”
彭真插话问李超:“增加人员,吃粮有没有问题?”
乌兰夫表示:“自治区能够解决。”
随后,邓小平来到包钢焦化厂,了解到运煤的车皮都是从远道而来时,便问李超:“你们炼焦用的是哪里的煤?”
李超说:“我们用河北煤为主要原料,周总理来包钢视察后,又给批了点码头优质煤。”
邓小平不解地问:“不是你们内蒙古有句顺口溜‘东林西铁遍地煤’吗?怎么包钢连个煤炭基地也没有呢?是煤的质量不行吗?”
彭真接着说:“包头附近就有优质煤,还是利用起来好哇。这样既省钱又方便,何必老用外地进的煤呢!”
邓小平点头赞同彭真的意见。
乌兰夫补充说:“内蒙古西桌子的煤也很好,离包钢只有200多公里路,但现在还没用上。”
邓小平对乌兰夫说:“这件事希望自治区政府抓一抓。煤源要解决,铁路也要解决,有问题再与煤炭部、铁道部协商。”
乌兰夫当即表示要抓紧去办!邓小平的指示,解决了包钢炼铁炼钢所需焦炭的煤源问题。后来包钢确定了开发石拐沟煤矿,并修筑石拐矿区至包钢的运煤铁路专线。
邓小平乘车来到黄河岸边,视察黄河水源。彭真望着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修一条拦河大坝。他指着黄河两岸广阔的荒漠土地说:“如果建起拦河大坝,不仅十里钢城用水问题全部解决了,这塞外大漠还能变成渔米之乡哩!”
乌兰夫受彭真设想的启发,动情地说:“当真这么做了,包钢的10万职工吃粮就不愁了。”
邓小平听了他俩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后,抿嘴笑了,接着说:“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发展农业,主要矛盾是解决包钢用水问题。”
彭真仍然沉浸在美好的远景中,坚持说:“没有拦河大坝,何以大量引水?”
邓小平感叹地说:“你的工程太艰巨了,让后人去考虑吧!”他手指面前的贮水池说:“将这个水库扩宽加深,暂时的困难就可以缓解嘛。”
迎着春风登白云鄂博宝山
4月7日下午,邓小平、彭真、乌兰夫等一行乘专列前往白云鄂博矿区视察。“白云鄂博”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宝山”。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分别由东郊接触带、东界勒格勒、主东矿和西矿4个矿段组成,1957年2月27日正式建矿。
在行驶的列车上,乌兰夫向邓小平、彭真讲述了在建矿过程中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最早白云鄂博有一座蒙古族牧民祭祀山神的敖包,每年牧民们都要在敖包前祭祀白云鄂博这座神山。1957年国家决定开发白云鄂博铁矿时,当地牧民们出于对神山的崇拜,希望不要动这里的敖包。为了包钢的建设,乌兰夫亲自赶赴矿区,与僧侣和牧民进行座谈,讲明国家建设包钢的意义。建成矿区一则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再则牧民可以到矿区、进包钢当工人,成为我国工人阶级一员。经过乌兰夫苦口婆心地说服,牧民和僧侣终于深明大义,同意搬迁敖包。不久,举行了隆重的宗教仪式,将白云鄂博的敖包迁到20公里之外的白云查干山上,这件事被传为民族团结的佳话。
邓小平、彭真听了很受感动,指出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祖国的边疆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往往也是资源富集的地区,一定要做好民族工作。
当晚20时14分,专列停靠在白云鄂博火车站,邓小平不顾3个多小时的旅途劳累,兴致勃勃地在车厢内听取了白云鄂博矿区党政领导的工作汇报。
当矿领导介绍到白云鄂博铁矿石储量大,而且还蕴藏着品位高、含量可观的稀土资源时,邓小平兴奋地说:“白云鄂博是座宝山,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利用。”随后,他提出明日要上矿山实地看看。
邓小平告诫白云鄂博矿区党政领导:“这里是边疆地区,要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加强保密工作。”他又特别强调说:“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白云鄂博是包钢的原料基地,要学习大庆经验,建设好矿山。”
翌日8时许,邓小平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冒着塞外料峭的春寒,风尘仆仆地健步登上海拔1780米的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他头戴前进帽,身着深灰色的风衣,手持拐杖,伫立在主矿峰巅,环顾四周,沸腾的工地尽收眼底。他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深深留在随行人员和矿山职工的记忆里。
在主矿的采矿场上,邓小平边走、边看、边听介绍,他随手拾起采场的矿石对随行人员说:“这是磁铁矿,这是赤铁矿,这是硫化矿……”陪同人员对邓小平的丰富矿物知识惊叹不已。当邓小平接过陪同人员递上的一块含有稀土成分较高的矿石,在手里掂了掂又一次说:“我们要搞钢铁,也要搞稀土,要综合开发、利用宝贵的矿产资源。”
从主矿下来,邓小平一行又视察了铁矿破碎车间。他提醒铁矿领导要注意安全生产,要关心矿山工人的生活,搞好各民族职工的团结。
身披春光观河闸
4月9日下午,春风拂面,晴空万里,邓小平一行乘坐的专列缓缓驶进巴彦淖尔盟行署所在地巴彦高勒市火车站。等候在站台上的中共巴盟盟委第一书记巴图巴根等盟委、盟行署的领导登上专列,与邓小平同志亲切握手会面。邓小平同志提议先去观看河闸,回来听取工作汇报。
邓小平、彭真、乌兰夫等,在巴盟领导人的陪同下,沿着黄河河岸,与大家边走边看,并听取巴图巴根对这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介绍。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大坝极目远眺,面对波光粼粼、滚滚奔流的黄河巨龙和两岸已经泛起绿色的麦田,脸上浮现出会心的笑容。在视察了进水闸、拦河闸、拦河坝之后,来到了黄河闸边的展厅里,他驻足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平面布置图和水利枢纽引黄灌区图前,巴图巴根作了比较详细的汇报。这项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6月完成总体设计,1959年6月正式开工。经过三年的建设,于1961年10月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兴建这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农牧业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及工业用水等综合效益,担负着河套、伊克昭盟灌区及包钢工业等的供水任务。它使自古以来桀骜不驯的黄河按照人民的意志流向农田、林地、牧场和沙区,有计划地滋润河套农田,为人类造福。这个黄河上游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可灌溉农田1800万亩。
返回到列车上,邓小平一行继续听取汇报。当邓小平问到全盟去年粮食征购完成情况时,巴图巴根回答:“完成3.9亿斤。”邓小平侧身对彭真说:“真不简单,全国的地区一级如果都能这样,那该多好啊。”盟里的其他几位同志还汇报了巴盟的资源、特产等情况,当讲到有乌达煤田、吉兰泰和雅布赖湖盐、霍各乞铜矿时,邓小平听得细致认真,很重视,连声说:“好!好!”并指示要开发利用好这些矿产资源。
在热烈轻松的气氛中,邓小平一行结束了视察,盟委、盟行署领导都下车送行,乌兰夫与邓小平、彭真同志握手话别后,火车徐徐启动,朝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