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我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现场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10  来源:山西日报  浏览次数:238
 
汾河入黄口夕阳美景与特色旅游露营地交相辉映。闫鑫摄

 

20230703_8b5b9ecf191576136938b7ff79634499.jpg

 

磁窑河交城段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效果图。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230703_d94a92913a9d31d874db0409f8315257.jpg

 

浍河侯马段,白鹭在河里嬉戏。 张俊波摄


  

编者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重大国家战略,“一泓清水入黄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我省6月初召开誓师大会并举行工程开工仪式以来,全省上下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把“一泓清水入黄河”作为重大政治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高标准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奋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早日实现。

汾水清兮入黄河

  悠悠汾河出管涔,蜿蜒千里入黄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绵延710余公里,左携太行,右揽吕梁,守护着表里山河,无限锦绣。
昔日河道断流,水位下降,成为“母亲河”的伤痛,曾经,汾河干支流上的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里,有8个常年为劣Ⅴ类水质,对黄河水质造成一定影响。2017年以来,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指示要求,拉开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汾河的大幕。
我省全面打响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先后制定出台了《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对汾河流域污染治理发起强力攻坚。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统筹调度下,全省各级各部门一个断面一个断面“定方案、明措施、抓落实”,通过“查、测、溯、治”,拉网式排查出入河排污口5847个,全部追溯源头、实施分类整治、补齐治污短板,累计投入180亿元,实施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1240余项。2019年,汾河入黄断面水质率先退出劣Ⅴ类;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2021年,又全部提升至Ⅳ类水质以上。汾河水质三年实现三个跨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对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巨变给予充分肯定。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Ⅰ~Ⅲ类)断面12个,占比57.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持续为“一泓清水入黄河”保驾护航。
在管涔山下的汾河源头,河面宽阔,风景如画。宁武县为了更好保护汾河源头,将汾河河道及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12字原则”,统筹生态治理与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相结合,践行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推进汾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
顺流而下,到达夏日的太原汾河公园景区,两岸绿意葱茏,清澈的汾河水穿城而过。6月24日一大早,记者在这里遇到了前来跑步的薛阳。他边热身边告诉记者:“早晨的汾河岸边很凉快,晨练时体感特别舒服。”不只早晨温度适宜,据悉,太原汾河景区夏季区域温度比市区低3℃—4℃,相对湿度高10%至20%,在炎炎夏日,汾河两岸显得尤为宜人,不仅吸引了市民前来锻炼,经过修复治理后的汾河太原段生态系统得到整体提升,吸引了160余种鸟类前来栖息。
汾河在万荣县庙前村汇入黄河,每天,在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内,8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着汾河的11项指标,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为系统提升监测能力,解决河流上下游、干支流治污责任不清的问题,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倒排工期、自加压力、全程督导,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72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合计形成135座,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彻底理清市县治污责任。如今,这些监测站点正时刻发挥着作用,把握水质变化规律,为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日夜守护着汾河水质,把清澈达标的河水送入黄河怀抱。
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印发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行动方案》,并着力推动各项重大举措实施落地。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继续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我省把工程治理作为关键之举,谋划了十大工程280余项子工程,目前,已先期开工118个项目,其中,涉及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等牵引性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绿树阴浓,万物在蓝天白云下尽享自由,如今从北到南的汾河两岸,正变身为风景秀美的生态画廊,三晋儿女将加快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继续守护汾河水清河晏,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报记者程国媛

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
治用结合零排放

  从进水井到粗格栅、细格栅,再到沉砂池、厌氧池等各个处理段,黑色的生活污水经过净水工艺后逐渐变得清澈透亮。6月20日,记者走进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实地了解污水的净化情况。
在曝气池外,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党支部书记李军指着水池中不断冒泡反应的微生物群向记者介绍说:“这些看似泥浆的东西含有大量微生物,它们以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害菌、虫子等为食物,把这些污染物吃掉,水就逐渐变干净了。你看水中的这些波纹,说明反应得非常充分。”
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北起上兰村,南至赵庄,西起滨河东路,东至小返河,服务面积32.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5万人。它是华北地区首批兴建的污水处理厂之一,自1959年正式投产以来,共经历了两次工艺变革和两次改扩建。2021年1月,太原市政府对北郊污水处理厂进行第二次改扩建,截至目前,扩建工程已经完工,改建工程即将于近期完工,届时,日处理量将由4万吨提升至8万吨。
此次改扩建工程采用增强生物脱氮除磷AAO+MBBR+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三项指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其余指标为一级A排放标准。“太原市污水排放的标准在不断提高,此次改造工程新增加了深加工处理工艺,通过加药、沉淀、循环过滤等环节,让水中的一些微小悬浮物和氨氮、总磷等指标进一步下降,从而达到水质提升的目的。”站在出水口,看着喷涌而出的清水,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厂长黎俊伟自豪地说。
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将净化处理过的水排入汾河不同,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通过铺设管网,将深度净化处理后的中水全部提供给太钢和太原第二热电厂这两家企业做工业用水,回用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汾河,会对汾河水体造成很大污染,为此,太原市先后在建成区建成7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污水处理量约109万吨/日,生活污水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改善汾河水质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光要净化水体,还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才能真正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李军说。

  本报记者丁园 实习生唐佩渲

磁窑河交城段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项目
源头治理护清波

  6月22日下午5点多,暑热渐消。李俊杰约上两位好友来到交城县西营镇石侯村南侧的磁窑河自然湿地,开始了他们的夏日垂钓之旅。
作为汾河的一级支流,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流经交城、文水、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县市,到介休市洪善村汇入汾河。交城段水质好坏对下游水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近年来交城县在与文水县交界处的石侯村建设了磁窑河交城段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项目,让经过治理以后的达标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下游。
“经过我们定期采样检测显示,从这儿流出的水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中氧含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正在采样的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交城分局西营执法中队中队长卞艳军说,“这里的河水水质好了,鱼虾也多了,过来钓鱼和散步的人也多了。”
来到磁窑河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处理车间,工作人员冯烁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来自上游的河水在这里蓄积之后,通过提升水泵进入高效生物滤池,河水被池里的高效微生物降解后,其中的一些污染物质被分解,再经过净化处理之后流入旁边的自然湿地。
据介绍,交城县河流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县城的生活污水、开发区的工业污水以及小作坊产生的废水。近年来,交城县先后投资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西营污水处理厂,分别对三类不同类型的污水进行处理,在出境的河段,又投资建成了磁窑河交城段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将前期已经分类处理过的河水再汇集后进行集中处理,以确保出境水质安全达标。
“我们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对全县出境河水水质最后集中把关的总工程。”冯烁表示,自该项目运行以来,出境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以上,并在磁窑河、瓦窑河、白石南河三河汇合后的下游形成总体积为4万立方米的高效微生物强化氧化塘自然湿地系统,增强了生物的生态修复功能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治水有责,治水尽责,不给下游的兄弟县市增添麻烦,是我们交城县在治理河流污染坚持的首要原则。”交城县副县长王向前说。

黄川川

介休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防洪双提升

  夏日的介休市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河道内挖掘机、装载机轰鸣不绝,烈日下工人们正紧抓汛期前有利工期加紧施工,认真做浆砌石防洪墙……
“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于今年5月15日正式开工,上中下游工程同步推进,下游部分工作量最大,正抓紧施工。”现场施工的山西路桥项目负责人李建斌告诉记者,“目前左堤防浆砌石防洪墙已完成300米左右,西段屯5号便民桥18根桩基已全部完成,南张家庄4号便民桥10根桩基已全部完成,各项工作正按计划加紧推进。”
今年以来,介休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一号工程”,抢抓机遇、率先行动,共谋划了总投资16.3亿元的12个项目,其中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就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龙凤河是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也是介休人民的母亲河,流经介休市5镇13村,市内长度34公里,流域面积223平方公里。
6月14日,晋中市“一泓清水入黄河”暨污染防治攻坚誓师动员大会在介休市召开,并举行“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开工仪式,进一步鼓舞了该市上下生态修复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介休市市长魏鹏耀表示:“将全力以赴把工程实施好、建设好、完成好,奋力打造生态修复的‘介休样板’,为晋中市和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介休应有的贡献。”
介休市将龙凤河生态修复工程作为重大民生项目,统筹谋划推进。该项目总投资6.1亿元,治理范围为龙凤河出山口至108国道,治理长度17.8公里,预计工期3年,在功能上统筹兼顾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治理、防洪能力提升两部分工程。
介休市水利发展中心主任张增耀信心满满地表示:“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提高龙凤河行洪能力,改善汾河流域龙凤河生态环境,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善,群众生命安全也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裴云锋 通讯员岳海霞

万荣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满怀青绿向未来

  站在万荣县庙前村西的望河台,极目远眺,只见汾河如玉,黄河如带,两河由此交汇。身后,古朴的后土祠和秋风楼,与绿树清流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以前在航拍的照片上看,汾河的水黑乎乎,沿河的坡光秃秃,经过几年的治理,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游人也多了。”70岁的巡河员杨水旺讲述着这些年来他眼中山西“母亲河”的变化。
汾河入黄口生态蝶变,得益于万荣县坚持河岸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断探索的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模式。
“修复汾河流域万荣段生态,万荣重点规划了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保护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5.5亿元,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护岸工程、生态绿化等,实现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万荣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确保河道长治久清,万荣县设置了65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并确定专职巡河员9名,实现了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同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共清理汾河“四乱”问题30余处、违建乱占面积6.9万余平方米,涉河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在望河台不远处,就是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内设备上的一组组数据,清晰显示着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的变化。
“这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庙前站的水质检测员告诉记者,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Ⅴ类,2021年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2022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达52.4%,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评价生态环境好不好除了抽象的数据,还有更直观的方式,比如看看有没有鸟儿愿意栖息于此。打开万荣县鸟类爱好者张兵实的抖音视频号,一段段清晰唯美的白天鹅视频展现眼前,让人震撼。张兵实告诉记者,去年春天,300多只白天鹅首次做客汾河入黄口段,庙前站附近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
黄昏时分,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行,浅水河面上、草丛中,鸟儿们觅食、嬉戏,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护坡上“青山绿水生金银,生态修复利长远”的标语向游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本报记者周明飞

侯马浍河生态修复工程
奋力攻坚保清流

  6月28日,记者在侯马市高村乡西高村北汾河综合治理工地看到,一台台挖掘机在修筑堤坝护坡,工人们头顶烈日组装格宾石笼、填充石料。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项目经理王宇说,该工程建成后,既能防洪减灾,又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汾河水质。
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由北向南,在侯马市西北拐了个“S”形大弯后,一路向西流入黄河。
地处汾河臂弯的侯马吸吮着“母亲河”的乳汁,孕育出灿烂的三晋文明。在这里,汾河流经21.5公里,还有流经17.5公里的汾河第三大支流浍河。浍河侯马出境处设有小韩村国考断面,主要考核入汾河水质。
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在侯马召开后,侯马市紧抓契机,专班化推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汾河流域水质提升达标攻坚战,奋力为我省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试验区贡献力量。
浍河流经侯马市4个乡镇(办事处)27个村。该市浍河生态修复工程工地上,4座新建的蓄水坝已完成主体,挖掘机、装载机正忙着河道清淤和土地复耕复绿。工程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全长6.1公里,通过修堤筑坝、河道清淤疏浚、水生态修复、线状岸线提升、雨污分流排水管廊修建等,使浍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在城区海军街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挂壁井主体已完工,上下游管道已接通,工人们正浇筑检查井底部。“水污染防治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侯马市正在实施城区主干道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全力补齐短板。该工程建成后,将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避免汛期雨污混合溢流进入浍河造成污染。
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工作部署,侯马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成立了工作专班,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差距短板,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汾河侯马段、浍河侯马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努力在汾河生态治理修复上走在全省前列。
绿草萋萋,白鹭蹁跹,浍河岸畔生机盎然。东阳呈人工湿地管理员李维中说:“水质越来越好,鱼虾越来越多,‘一泓清水入黄河’一定能实现。”

本报记者张志刚

汾河静乐段水生态综合治理
加班加点抢工期

  6月24日,汾河南岸的静乐县段家寨乡沟口村北,昔日沉寂的滩涂地,现在成了忙碌的工地。
西边农膜回收收集中转站主体已经建起,中间秸秆综合利用车间工地上,20多名工人冒着烈日正在安装钢架,东边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存放库,地基已经做好。这是南面一排。北面一排,消防水泵房、集中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堆粪场、发酵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也一字排开,30多名工人在地基里忙碌。
项目负责人赵应珍告诉记者,这里是静乐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中设计项目最全的工地。“我们争取7月中旬建成投入使用。”赵应珍说,建成后,残膜、秸秆、畜禽粪,农民都可以收集起来换成需要的农资肥料。项目配套的虫情测报灯、太阳能智能杀虫灯也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
农业面源污染要治理,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也挂图作战抢抓工期。在静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洞子头核心区,一排排标准厂房矗立在宽敞的道路网中。配套的污水厂工地上,装载机、挖掘机引擎轰鸣。项目总工孙国亮介绍说:“污水处理区主要建构筑物包括粗格栅间、提升泵房、细格栅间及曝气沉淀砂池、生化反应池和沉淀池。根据工艺要求及现状地块将其布置在厂区中部。污水厂建成后,处理好的中水主要用于园区绿化用水及冲厕等生活用水,实现‘零排放’。”
提到污水厂,雨污分离就是离不开的话题。静乐县将今年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目标任务4.8公里提高到5.38公里。
深入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顺利实施,推动汾河流域(静乐段)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静乐县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了行动方案。副县长张海军说:“我们的做法是步步为营,点面结合,全力以赴使我县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达到优良水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