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河湖水面率有20.3%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骨干河道有100多条、面积5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76个、跨界水体更是多达47个。河湖水系阡陌交通,要守护好示范区这“一泓清水”,需要沪苏浙两省一市加强跨界水体治理,从“独奏”变“交响”,从“单打独斗”到联保共治。
昨天(16日)上午,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两省一市三级八方水利(务)部门,联合召开示范区水利(务)领域联保共治创新实践成果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和《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这些阶段性重要成果的发布,标志着示范区水利(水务)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跨域项目建设又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印发实施水利、供排水规划“一张图”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2021-2035年)》已正式印发实施。
《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以高品质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为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面推进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建设,基本建成协调协同的防洪除涝保障体系、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共保联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共商共管的综合水管理体系,河湖水面率由20.3%上升至20.61%(水面将增加7平方公里);到2035年,示范区“一网+四体系”全面建成,率先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则借鉴吸纳了两省一市及国内外先行地区的经验,明确构建示范区“同质同网同服务”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到2025年,先行启动区市政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源网厂河(湖)一体化管理并基本建立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到2035年,示范区市政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服务”,一体化供水成为示范引领的标杆。
“新三年”起步之年,将聚焦13项重点任务
据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介绍,三年多来,示范区持续探索和深化完善水利(水务)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实施了一批治水理水重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个百分点,上升为96.2%,无V类和劣Ⅴ类断面;太浦河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示范区饮用水连续五年达标。
今年是示范区“新三年”的起步之年,记者了解到,《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23年示范区水利(务)领域主要目标,将聚焦于13项重点任务(包括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和6大重点建设项目)发力。
其中,7项一体化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昨天发布的3项制度创新成果,还包括示范区幸福美丽河湖建设、示范区水利(务)领域一体化规范、跨界水体水利工程“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加强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4项制度创新举措。6个重点建设项目则涉及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三期)工程、淀山湖岸线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工程、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二期)等。
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重点明确了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内容和要求,创新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
“治水理水,需久久为功。”张忠伟说,接下来,示范区将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紧紧围绕“一田三新”的战略定位,建设世界级湖区,让示范区绿色的底色将更加浓郁,人民群众体验度更高、获得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