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青海大部分地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已经是一派嫩绿色的生机勃勃。冬小麦已经长到了5、6寸高,“这是今年春天第一轮浇水,只要让庄稼‘喝’饱水,秋天一定能有好收成。”中川地区农民用水协会会长王忠青介绍道。
从通知、组织村民灌溉到帮助水管站分好每村每社的水量,这样的工作王忠青已经做了23年,“以前庄稼熟了才能浇水,灌溉基本都是土渠,容易渗水造成灌溉水流失。水里面裹挟的草籽也让土渠长草,水速也就没那么快。浇地的时候百姓为了方便,经常一铁锹下去就把水引走,时间久了土渠损毁也比较严重。”随着农田灌溉基本设施的完善,中川地区所在积石峡的灌溉渠道都做了硬化,土渠浪费从以前的70%减少到现在的45%。
据了解,积石峡灌区设有8个提灌站,覆盖20个行政村5.67万亩农田,灌溉面积3.78万亩,是一项灌溉、人饮一体的综合性灌区。目前灌区管理是以管护所+农民用水协会+农户管理模式,骨干工程、支渠、斗渠维护责任明晰。“以前灌溉管理也不够规范,现在都是每村签协议,明确各村浇水时间段、水量等内容,先供水后收费,群众的节水意识也更强了。”
积石峡水利管护所前身是官亭泵站管理所,所内仍然留存一座1969年就服务三川水利灌溉的设备——水轮泵,随着积石峡灌区水网体系的建成,这台利用水的势能作为动力,推动水轮运转的小型水轮泵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民和县积石峡水利管护所长李孙海说,“我们原来是电力泵提灌的方式,直接从黄河抽水,水轮泵泵出的水流很小,也不稳定。现在已经实现了黄河水自流灌溉,从积石峡水库引水,水位抬高,北干渠已经实现自流灌溉。自古以来是西水东流,提灌以后是东水西流。灌溉成本低了,电费也少了。再加上供水、动力都实现了自动化能远程操控,对水量操控和对水闸、干支渠计量器设施全覆盖,工程运行效益提升能更好服务灌区群众。”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家住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卡拉村的李秀梅一边在田里忙着播种土豆,一边盘算着明年的光景。“等明年地里通水了,就能啥价钱高种啥,想吃啥种啥”,李秀梅说。
让李秀梅期盼的“水”就是引大济湟工程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工程田间配套建设项目。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的十几亩地全是“望天田”,只能种一些土豆、玉米等需水量不大的作物。因为降水量不足等原因,每亩产量只有2000斤左右。“去年因为干旱,地太干了,土豆抓不了根,有些就坏在了地里”。李秀梅也试着在地里的工程蓄水池上面种了一些胡萝卜,“长出来的胡萝卜又大又沉,相信通水后收成会更好”。
海东市乐都区水利局副局长张海祯介绍道,引大济湟工程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工程共涉及乐都区芦花乡、马营乡、李家乡、马厂乡、高店镇20个行政村的山旱地,农林灌溉面积达5.72万亩。“仅田间配套设施铺设管道加起来就有将近1000公里,管道铺开的距离相当于西宁到西安的距离。”
海东市乐都区水利局高级工程师高起鹏介绍,目前工程在控制灌溉范围内新建蓄水池156座、减压池1089座,“现在的旱地小麦亩产大约200斤,工程运行后旱地变水地,亩产能达到500斤,种植种类也能增加。项目建成后控制灌溉区内的旱地将全部变为水浇地,每年农业灌溉效益能提升到1268.52万元。灌区内3.79万亩林地同样能得到有效灌溉,除了目前种植的柠条、黑刺,还能增植杏树和百合、大黄等药材,帮助群众增收,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工程从2020年至今,分时段向海东市互助县、乐都区部分乡镇供水近1000万立方米,在助力农牧民春耕春播、发展特色种植业等方面初步发挥了工程效益。
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水利灌溉工程建设,通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持续对灌渠进行加固修复、清淤疏浚,着力补齐灌区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水利现代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