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陈吉宁:水环境监测应入国家生命线工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11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陈欢欢  浏览次数:558
    汶川地震后,当地的环境安全状况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开展自然灾害后的环境安全应急处理?

    近日,刚从汶川地震灾区回京的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在2008年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总结了灾区灾后环境监测应急工作的经验。他表示,本次地震灾害除了对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相当大的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尤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重创性的,带来的长期环境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监控和评估。

    陈吉宁建议,应将水环境监测纳入国家生命线工程。

    基层软硬实力受损

    汶川地震使得几乎所有的生命线工程都遭到了重创,通信中断、电力中断、信息中断、交通中断,给抢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也给水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比如地震之后,曾有谣言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老百姓因此疯狂地存水,导致水厂几乎到了无水的境况。陈吉宁表示:“水安全保障工作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陈吉宁介绍,地震之后,当地与水安全相关的软实力和硬能力都遭受重创,基层的环境监测设施能力受到严重破坏。据悉,当地损毁监测监察仪器设备达9955台套,有关的档案材料、企业排污状况等信息受损,全省环保部门目前估算损失约在15亿元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供水设施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汶川、茂县、北川供水设施几乎完全损毁。

    同时,虽然监测能力受到严重损害,但有限的资源和人员还要投入到抢险救人的工作中去,无暇顾及环境监管和供水安全的问题,这也给震后的环境监测带来一定影响。

    据介绍,汶川地震灾区所处地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核心区,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同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护区,有几十座梯级水电站和大大小小上百座水电站。另外,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震发生后,一些化工厂也面临着应急处置的问题。

    不过,虽然这些情况为灾后水安全保障带来巨大压力,但实际情况则是有惊无险。他说:“这次地震之后地质灾害很频繁,分布广、余震多,为抢险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各种潜在的危机不断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天我们回头看,虽然生态系统受到重创,但是环保部门和建设部门在这次抗灾过程当中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是很合理的。”

    过渡期监管遇难题

    陈吉宁表示,应急情况可以分成应急期、过渡期和重建期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水环境安全问题表现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应急期,陈吉宁说,中国近10年来桶装水产业的足够发达使得非规模性的临时用水得到了满足,但是,要确保几百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大规模饮用水源地安全。其次是防止化学污染,防止化工厂出现事故或者事故出现之后污染物进到水源地。第三,对量大面广的污染问题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处置。

    “过渡安置期的首要任务是防止降雨导致的次生环境污染。”陈吉宁说,地震灾区有2000多个医疗点,估计灾区医疗废物产生量约为每天36吨;生活垃圾每天约5000吨;大量死亡的动物和牲畜的无害化处理基本以掩埋为主;用于防疫的大量敌敌畏等消杀剂基本是在水源地区域使用。
 
    不下雨则已,一降雨就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 
    
    陈吉宁同时指出,由于基层环境监测设施的损坏,过渡期面临着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他表示:“恢复生产之后,由于环保设施的损坏,造成监管不到位,也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目前灾区县级以上的集中供水基本上都能保障,但基本是分散式供水,监控很难到位,也没有技术力量能够覆盖。”
同时,陈吉宁表示,当地基本使用压井,这些压井大量都损坏在废墟中,如何保证村镇以下小型的供水设施将成为突出问题。
在重建期,主要会涉及到产业调整,水电站、化工厂的建设以及环境设施标准等问题。

    决策对科技界提出要求

    在人力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灾后环境监测,令陈吉宁不禁感慨:在有限的监测和应对能力条件下,如何保存队伍、保存资源、科学决策成为科技界的一个重大任务!

    地震灾区使用了大量冲锋舟运输人和物资,经常发生翻船,翻船之后所携带的油就进入水中。另外,紫坪铺水库由于放水过快,而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大量的漂浮物滞留在水面上,使得水表面看起来非常不安全。

    陈吉宁由此提出:灾后采取应急措施时,应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要跟其他部门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领域的工作能得到系统、全面的安排。他说:“地震发生之后,全国人民都很关注,业界很多专家和技术人员也会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但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比如说地震一发生,有的企业捐污水处理设施,但污水处理设施在那个时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灾后实际发生的问题跟想象中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陈吉宁指出,灾后最需要的是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要保证信息公开。”陈吉宁说,信息公开是开展有效救援的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灾情才能及时提出判断。“比如灾区的消杀剂用量到底有多少?这关系到如何保护水源地的问题,关系到水厂提什么样预案的问题。我们要判断这些消杀剂进到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降雨是什么状态,不降雨是什么状态。只有了解这些情况之后,下面才能作出比较好的预案。”

    他同时希望能有一种更好的机制传递应急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最后,陈吉宁提出,应把水环境监测纳入到国家的生命线。他说:“我们过去对水环境安全不重视,大灾发生之后监测跟不上,很多指标的监测很难开展。现在看来,应急水安全技术的研发储备还是明显不足,尤其是装备产业化方面有很大差距。从应急的角度,应当把监测能力,不论是政府的还是企业的,纳入到生命线这样一个水平,才能确保监测能力能够及时恢复、及时投入使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