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2021-2022年以来,该公司进一步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补齐”了民生短板“挺直”了农业腰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公司总投资3162.0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00万元,省级财政945万元,市级财政(省农垦配套)405万元,自筹资金12.03万元。拆建泵站6座;改造泵站3座、新建渡槽1座、衬砌渠道21.47公里;新建进水涵152座;新建退水涵138座;新建过路涵37座;新建节制闸13座;新建封闭闸涵1座。实施1200T循环式烘干线及配套其他附属设施项目,农业“灌溉用水”告别传统的“大水漫灌”用水量实现“零增长”,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高产稳产田。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打造垦区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让“农业命脉”更通畅。近年来,该公司坚持“农建强农、以水兴农、农建富民、以农美场”理念,在2021-2022年期间,累计投资637.11万元,重点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个,完成沟渠清淤61.31万m³;投资793.35万元,新建灌溉泵站2座,改建11座;新建排涝泵站2座;新建防渗渠2KM,改建12.25KM;此外新建骨干涵闸改造8座;新建进水涵13座;过路涵4座;新建排水涵14座,改建127座;新建节制闸9座。除此之外,还新建无路基砼路4.1公里。借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绿色产业品牌化“升级版”,打通了田间沟系“最后一公里”灌溉梗阻。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机耕机收、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施肥、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展现一幅“田成方、土成型、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高标推进准水泥晒场建设,筑牢安全绿色优质“大粮仓”。该公司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谋划仓库建设项目,加大实施水泥晒场建设促农增收,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库容使用率,扩大仓库储存能力,提高场头粮食周转率;多措并举减少粮食损耗及晒场维修费用。今年,已改造水泥晒场25430平方米;固化水泥晒场97800平方米,实施4500㎡仓库农资临时存放场所项目建设;近期,又投资76万元,改建仓库5700㎡;投资21万元,购置集装箱看护房14间,高标准完成16万亩耕地的粮食晾晒任务,有效解决粮食存晒难题,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见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加快推进“三夏”“三秋”生产进度,筑牢粮食安全存放“压舱石” 守好百姓“粮袋子”,推进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进一步筑牢安全优质绿色“大粮仓”。
——高标准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打造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版”。近年来,该公司积极探索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促进农机化转型发展,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总动力达到8.9万千瓦;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灌、机收和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基本达百分之百。据了解,2021-2022年期间,该公司采取比价采购等方式,投资830万元,购买场头机械7台套(扬场机3台,扒谷机1台,小绞龙3台);大中型农具17套(压路机4台,铲运机3台,育秧流水线11台套,履带拖拉机10台,GPS导航12台,旋耕机6台,开沟机3台,配套插秧机清沟犁6台);购置无人机72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供了坚强保障,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全程机械化让员工“足不裹泥”轻松种田,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使国有、民营农机有机组合、优势互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彰显、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子”。
“小农水”惠泽“大民生。”如今,该公司彻底疏通农田水利灌溉“毛细血管”,保障农田水利“肌体健康”,解决员工农业生产“急、难、愁、盼”问题,打通惠农、惠民“最后一公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形成“农、渔、林”于一体、“种、养、销”一条龙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把“小农水”建成绿色、生态、稳粮、增收、强农、惠民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