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湖北持续高温酷热天气、给农业生产、园林养护带来严峻考验。盛产“黑科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为省内各地节水灌溉、抗旱减损提供了光谷版智慧解决方案。
光谷科技帮助节水抗旱(通讯员供图)
“送水工”抠门省3到5成灌溉水
高温天气下,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两侧分车绿化带、中间分车绿化带等全线种植千余株树木、约10万平方米地被草坪,依然郁郁葱葱。一旦园林植物“渴了”,地表的智慧灌溉系统会立刻启动,及时输送水分,为花草“续命”。
8月25日晚上8时,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高新大道光谷生物城段,智慧灌溉系统技术研发方、光谷企业禾大科技的副总经理王育新介绍,为了减少水分蒸发,这段时间他们主要选择在夜间和早晨做灌溉作业。
高新大道智慧灌溉系统夜间作业(极目新闻记者摄)
只见他打开手机上的数字园林灌溉APP,里面的作业区主画面类似于一张导航地图,还可以加载灌溉事件、传感器、控制设备等信息。他设置了高新大道中心城东段的中间绿化带任务:分成若干轮灌组灌水,每组轮灌5-15分钟,还可设置间隔时间等参数。一点“现在浇水”,对应的喷管设备马上出水。
土壤墒情传感器 (通讯员供图)
原来,在这些绿化带中,铺设着灌溉管网,滴灌带,滴头、喷头,还藏有物联网传感设备45个,可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水分蒸发蒸腾量等影响作物生长的要素。一旦相关指标超过设定值,系统会发出预警提示,建议补水。
王育新介绍,这套系统有点像爱节约的送水工,既给作物解渴,却又不浪费水。平时,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动动手指,或者“数字大脑”指挥远程浇水,并精准控制灌溉时长和水量。这样既节省了人力,还能保证水最大限度被土壤和植物根茎吸收,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
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浇水(极目新闻记者摄)
“我们自主研发,对整个灌溉过程搭建一整套物联网环境感知系统和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可知道植物何时‘渴了’、‘饿了’,后者可用来管理灌溉、施肥、大棚通风等。”禾大科技CEO刘世生透露,目前他们的解决方案,在湖北省内已经应用在武汉、枝江、汉川、应城等地的部分蔬菜、果园基地中,相较于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至50%。
“太空相机”协助遭旱农田测损
8月份,高温和干旱影响了湖北农业区中稻抽穗扬花。8月22日,京山市孙桥镇陈集村农户杨先生向农业保险公司报案,其投保的218中稻亩地块受干旱影响,农户自己估计有26亩多的水稻受灾。
太平财险农险专员史先生当天前往现场,利用手机里一款自研的APP进行了定位,并在现场勾画了受灾地块,另外再通过与卫星遥感影像比对,种植地块的作物长势和受灾程度更清晰。这对接下来引导农户救灾、支持抗旱援助、开展核损理赔等工作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农险专员利用手机APP定位测损(通讯员供图)
他介绍,公司承保水稻保险的县市陆续接到农户报案。在确定灾害时间和受灾范围方面,用上科技手段后,相比原来以人力为主的测损理赔方式,节省了大约70%的时间和人力。站在农户的角度,此举就是在帮助他们快速抗旱救灾、理赔减损。
这样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原来,今年,太平财险湖北分公司与武汉光谷企业珈和科技合作,开展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遥感技术应用。
珈和科技技术总监黄杰介绍,他们2015年前后推出了农险遥感服务平台,借力“太空相机”遥感卫星的功能,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AI算法、气象数据等技术和数据,可以为农业险投保对象“拍画像”,时刻“盯”住它,监测和分析农情数据。
光谷企业推出的农险遥感服务平台(通讯员供图)
黄杰告诉记者,如果农险专员接到报案,平台可以化身为智慧的协助“测损员”,最快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计算出一块投保农田的受灾面积和程度,一个工作人员可以同期受理几千上万亩的核损理赔。而以前,这个核损理赔的时间,往往是几周到一个月起步。
据了解,这家光谷企业的农险遥感服务平台,已经累计服务了10多余家保险机构,为全国15个省份超5000万亩的农田提供了快速定损理赔服务。在湖北省内,投保了农业保险的农业地块中,有近70%的面积在接受这家公司的智慧服务。
“神奇剪刀”将让陆稻更耐旱
“好种子也能帮农民抗旱增收。”8月26日上午,在光谷生物城国英种业园,武汉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性状开发总监邹洪锋博士手里拿着一支试管,里面一株嫩绿色禾苗根茎泡在培养液中。这禾苗,正是在培育的“陆稻”品种,耐旱、耐药性能优。
试验人员手中的“陆稻”品种幼苗(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陆稻”也称为旱稻,因其耐旱能力强、善于利用天然雨水,所以又被称作“懒人稻”。“陆稻”通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台地,或温带少雨旱地。
“跟一般水稻相比,陆稻在全生长季节可以节水50%左右。”不过,邹博士告诉记者,由于“陆稻”种植过程中缺乏水层覆盖,会导致更耐旱的杂草疯长,无法实现大规模种植,严重时杂草会引起40%-90%的产量损失。选育耐除草剂的“陆稻”新品种,很有必要。
图为“陆稻”种植环境(受访者供图)
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优良“陆稻”品种资源,华中师范大学提供杀草广谱、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新型除草剂,武汉艾迪晶针对专利保护的耐除草剂基因位点进行基因编辑,三方共同开展耐除草剂“陆稻”新品种研发。
邹洪锋这样解释基因编辑技术:所有的农作物都有基因组,就像一个链条一样,编辑技术好比是“神奇剪刀”,可以把链条上不需要的地方剪掉,对需要优化的地方进行修饰。
他表示,目前的育种研发顺利,4个耐除草剂“陆稻”新品种已通过实验室验证和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田间小试,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和除草剂抗性。今年9月份还将进行大规模中试。
图为进行小试的“陆稻”新品种 (受访者供图)
据悉,新品种通过审定后,将成为湖北乃至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抗HPPD类抑制剂除草剂的“陆稻”新品种,为旱稻更广范围推广、抵御自然灾害并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邹洪锋认为,湖北丘陵山区和鄂北常年缺水田地、低龄茶园、果园等,江汉平原退出的棉田、旱地、麦后稻田、玉米田等,均适宜推广种植或间套作陆稻品种,保守估计可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