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是什么?成为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未来几年将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桂林海绵城市建设
以“蓄”“滞”为重点
“海绵城市”通俗的理解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能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技术核心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而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分布比较广,占市区面积达68%以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其自然地理、降雨、水文条件均带有明显的特点,此外桂林市地下水位较高,雨水下渗能力有限,城区内部分天然水体连通受阻,调蓄效能发挥受限,水资源量丰富但利用相对粗放,水源涵养有待加强。
市住建局专家表示,基于桂林的地貌特点,海绵城市建设会以“蓄”“滞”为重点,涵养水源,生态补水;以“渗”“净”为保障,削减径流,控制污染,以“排”“用”为辅助,构建超标雨水排放通道,保障城市水安全,同时平衡经济性适度利用,优化城市供水结构。
桂林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早
积累试点经验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较为突出,汛期“城市看海”现象屡屡发生,而这时海绵城市就经常被市民网友拿出来讨论。
早在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重点抓好南宁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7市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建设工作,到2017年在全区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试点片区和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
2017年6月正式印发的《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明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以桂林市入选自治区“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在试点区域开展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系保护与修复等6类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市积累了自治区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比如漓江上游4库联调基本形成,推动建成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建成区基本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排涝作业智能化管理;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污水提质协同推进,建成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0.1%、稳居广西首位;海绵理念全面落实,170余项示范项目建成,独具特色的“两江四湖”水系连通、新区环城水系连通,综合发挥了防洪、调蓄、治污、节水效益,同步提升了城市风貌。
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虽然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削减分流制地区的雨水径流污染,有助于缓解缺水问题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但海绵城市“绝不是万能的”,比如海绵城市建设解决不了流域洪水问题,也不能做到下多大的雨都永远不“城市看海”,只是为自然极端气候出现时提供更有弹性的处理方式。
入选国家级海绵城市示范市
3年内开展53个项目建设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市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三年内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亿元,并配套市级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初步确定开展涉及53个项目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53个项目中就有市民非常关心的易涝点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排水管网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等,这些项目在2024年底前都将完工。
桂林市四城区治涝工程(一期)将整治老城区12个易涝点,今年6月30日已进入现场实施阶段。这12个易涝点分别是奇峰路造纸厂宿舍片区、南环路福旺街、雉山路片区、上海路公路立交桥、中隐路(通讯连段)、巾山路、扁山巷、芳华路片区、水塔路南巷、圣隆路立交桥雨水泵站、环城北二路(理工大学科技研发中心段)、英才园创业五道。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雨水管道、新建和扩建排水箱涵、新建排水明渠,沟渠清淤疏浚、提升改造雨水泵站等。
临桂区排水防涝综合治理工程将治理易涝点15个,分别是仙湖路片区、西城大道和三元路的交叉口、西城大道与崇文路交叉口、秧十八路片区、看守所片区、临桂老粮所片区、金水路南城百货段、虎山路(书香苑段)、建设路与虎山路交叉口、人民路与山水大道交叉口、西城大道(花生糖—机场路段)、世纪东路、桂康路、金水路、人民路(大圆盘一新龙路段)。治理措施包括新建雨水管道、雨水管道清淤,新建排水箱涵,新建截洪沟。
个别片区由于地势低或者当初排水管网小造成排水不畅雨天容易积水。铁西片区由于餐馆多且聚集,原设计管径偏小,很容易出现油垢,造成堵塞,再加上片区地势低,自然排水效率较低。而铁西片区主路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将改造主路污水管网约5400米,改造雨水管网约648米,修建污水检查井270个,雨水检查井33个,道路破除及修复10886.4平方米等。长虹中路片区治涝工程将新建管涵20米,改建管渠2041米,水渠盖板451米,道路破除及修复5092平方米。
桂林市城市内涝防治与应急处理系统建设项目(二期)将新增内涝关键点水位在线监测点位70个;新增内涝关键点视频在线监控点位117个,关键排水设施视频在线监控点位92个;局部改造泵站自控设施76座,改进泵站自控中心SCADA平台;实现内涝防治与应急处理系统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指挥调度、行业应用、公众服务、运行监测等功能。
开展海绵城市改造的老旧小区达165个,其中象山区85个、七星区60个、叠彩区20个。改造内容包含雨水、污水管建设,雨水蓄水设施改造,路面透水铺装等。七星区将铺设雨水、污水管道各约10000米,新建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约50000平方米,新建小区雨水收集循环利用设施约20座;象山区将铺设雨水、污水管道各约60000米,设置下沉式绿地和雨水利用设施。叠彩区将铺设雨水管道约2310米,污水管道约2300米,道路透水铺装改造45000平方米。
桂林市人行道改造提升工程将对老城区89条道路的人行道实施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绿道等改造,改造人行道总面积约1261221.7平方米。此外还将改造16条背街小巷的排水管道,整治管网老旧、混错接等问题,更新改造雨水管道27740米、污水管道27740米。
桂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已印发实施
除了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市在海绵城市规划方面也早就做了细致工作,《桂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2030)》(简称《规划》)经市政府同意,今年3月已印发实施。《规划》提出明确建设目标,就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5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不减少,并逐步提升。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区以目标为导向,统筹规划、强化管理,通过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设,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补齐设施短板,“干一片、成一片”。
老城区将抓住目前市民关心的重点问题,与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同步,结合《桂林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桂林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桂林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规划成果,以解决城市内涝、提升城市防灾水平、消除黑臭水体为突破口,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安全和品质。
在城市层面,着力优化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新城区高标准、全覆盖建设完善排水设施,老城区“一点一策”全面消除易涝点,持续提质污水处理;在社区层面,着力推进海绵型社区综合改造,新建小区严格按海绵城市要求推进实施,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潜力分级,分类制定改造方案。在设施层面,着力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涝系统,老城四区重点清淤疏浚行泄河渠、提升管网泵站排水能力,新区重点推进北片区水系连通、扩大自然调蓄空间,起步发展的雁山区重点整治良丰河、相思江,搭好防洪排涝骨架,完善管网建设。
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城市大海绵”、“片区中海绵”和“地块小海绵”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山、水、林、田、湖”互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水资源有保障、热岛有缓解,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助力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