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6.7%,两者相差了18.02%。以2021年数据估算,全国约有2.5亿人常住在城镇,却仍没有城镇户口。
中泰证券研究院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告诉记者,新政更加强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旨在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这顺应了长期以来人口流动的总体形势,有利于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在客观上或将进一步推动人口向城镇和核心城市集中,这也对人口流入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要求。”
城镇化格局仍有差距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1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大部分为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
根据搜狐城市在各市统计局整理的统计数据,42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4.72%),其中有5座城市超过了90%,分别是深圳、乌鲁木齐、佛山、东莞和厦门。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全面城市化,是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00%。不过随着深汕合作区等人口户籍转入深圳,其城镇化率略有下降,2020年为99.54%。
而乌鲁木齐却是唯一一个城镇化率高于90%的西北城市。实际上,乌鲁木齐的人口分布十分集中,城区人口超过350万,约占全部人口的90%。它的城市建设水平也很高,建成区面积超过520平方公里,在省会城市中排在第11位,在西北仅次于西安。
统计数据显示,有19座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包括上海、北京、天津3座直辖市,太原、南京、广州、沈阳、武汉、合肥、杭州等13座省会城市,大连1座计划单列市,以及苏州、无锡2座万亿GDP城市。
在这其中大多数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但也有一些体量较小的老工业城市,如太原、兰州和银川,由于城镇化起步较早,较其他体量较小的城市领先享受城镇化所带来的红利。
而最后的18个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在65%~80%之间,在重点城市中处于中下游。其中不乏西安、成都、郑州、宁波、青岛、济南、福州、南通、重庆、泉州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大市重庆更是位居倒数第五。
城镇化率拉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
高盛投资管理部在中国城镇化研究分析中指出,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
报告指出,随着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行业,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国过去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城镇化使得受过教育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孕育出新的创意和技术。创新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需求方面,由于城镇化的过程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用事业和社会项目进行大量投资,加大了对投资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城镇化的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与升级。
高盛投资管理部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速间的关系,并对1982~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证实城镇化确实可以拉动经济增长。高盛投资管理部预估,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会带动中国GDP 1年内增长0.8%,5年内增长3.5%。这与近期一个关于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速的学术研究相符: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GDP长期将增长4.8%。
杨畅认为,“十四五”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都市圈。“从中国经济的区域格局来看,经历了‘东中西’‘城市群’‘都市圈’等多种形态,‘城市群’更加强调城市之间的简单组合,而就目前发展实践来观察,核心城市跨出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与毗邻地区形成功能互补的良性互动。从‘都市圈’的整体角度,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更能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杨畅也指出,新型城镇化仍需要注意政策变动风险以及疫情反复超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