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翔
王天骏
编者按
日前,2022年高招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五名正在就读高二的十四五岁少年,已经分别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开始大学阶段的生活。其中,王天骏、赵一翔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录取,王泽宇被中国科技大学创新试点班录取,唐琬茹、李勃璘被东南大学少年班录取。
7月22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对王天骏和赵一翔进行了专访。
赵一翔今年只有14岁,正就读高二。7月22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赵一翔和他的父亲,大众眼中的“天才少年”原来也是个坐不住、爱玩的孩子。
14岁的他从不觉得学习苦感恩父母和老师让他自由成长
他自称不是勤奋学习的“标准生”
赵爸爸表示,在小学阶段,赵一翔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一节课的内容,他只需要15分钟就能学会。“剩下30分钟我无事可做,好在我的小学老师特别好,她能够理解我,只要我不影响其他同学,她就不会批评我。”直到现在,赵一翔依旧很感激一路以来老师们对自己的宽容和理解。
赵一翔的老家在营口,自五年级考入东北育才学校少儿部以来,就一直在沈阳上学。周末时,赵一翔会和父亲一起回营口与母亲团聚。这样的双城生活,他们丝毫不觉得辛苦,反而让生活多了调剂。他笑着说自己本不是勤奋学习的“标准生”,课余更愿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实验,看看喜欢的课外书等,“所以我在育才少儿部的排名始终在10名到30名之间,与班里的尖子同学还有些差距。”
赵一翔的优势学科是数学和物理,语文和英语是弱项,高考成绩657分,主要是语文和英语拖了后腿。“课堂上只要跟住老师,知识点都掌握了,我就知道考试题目自己肯定都会做。可能是心里有底,所以考试我也从不紧张。”赵一翔说。
如果学习变成负担 就失去了意义
谈及备考中科大少年班的历程,赵一翔表示,少年班更看重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就要现学现考,大家一起学习一个量子物理的理论知识,学完之后马上进行考试。数学也是这样,给出一段数论的学习之后马上考试,考查我们的学习力和理解力。另外,少年班的考试也很注重交际能力,我们当时的分组题目就是西游记中角色的团结合作问题,还有大学里的交叉学科问题。”
早早“上岸”的赵一翔对自己喜欢的学科始终抱有兴趣和好奇心,因此他并不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不过对于很多希望通过补课提前学习或者超范围学习力争考入育才少年班的孩子来说,学习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负担”了。赵一翔说自己很想告诉学弟学妹们,一直靠补课学习“太累了”,如果让学习变成负担,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8月19日,赵一翔即将奔赴中科大,开始一段新征程。他很开心地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考中科大少年班,主要是中科大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合自己,也是希望充满压力感的高中生活能够提前结束。“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自由自在的,在大学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不必每天都面临高考压力,还是很开心的。”
记者 丁卉
王天骏在接受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坦言,小学五年级“凭运气”考入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在这个群体里经常感觉“智商被碾压”,即便如此仍然默默努力,一路追赶直至名列前茅。
15岁少年逆袭上榜认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自律 好习惯让学习水到渠成
1米8多的个头,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又沉稳,乍一看很难想到王天骏刚满15岁。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最近他常常刻意避开父母的照顾,锻炼自理能力。
小时候,王天骏一直是被另类“散养”的孩子。在许多同龄人都在尝试各类兴趣班,培养各种特长的时候,他却一个都没参加过。“父母更多的是遵从我的兴趣,按我的想法来。”上小学考入东北育才双语学校,五年级考入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这些经历在王天骏看来都是“运气”,之前并没有太多规划和准备。
“同学里有的运算能力超强,有的记忆力超强,这些都是让我非常羡慕的。”从那时起,他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学着制订学习计划,并不断设定学习目标。“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初中时几乎每个假期妈妈都会帮我制订作息时间表,培养我的自律习惯。”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律习惯的养成,升入高中以后妈妈开始逐渐“放手”,他也水到渠成地开始自己安排学习生活。
自信 认为努力可以化平凡为优秀
在坚韧的毅力和得当的方法双重加持下,王天骏的学习成绩一路攀升,到了高二稳居年级前列。“我也有局限性,比如我特别喜欢物理,理科成绩比较好,文科成绩却相对弱。”一年前,他关注到中科大少年班的招生信息,感觉其侧重理科的学术特色十分适合自己。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办于1978年,是历史最悠久的少年班,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正读高二的王天骏通过了中科大初审后,拿到了高考准考证。在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间王天骏开始备考,最后冲刺的半个月,他干脆请假在家疯狂刷题。最终,王天骏取得了669分的高考成绩,并随后顺利通过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复试、面试、现学现考等测试环节。
“我的经历告诉我,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从平凡变得优秀。”王天骏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努力决定了你的下限,我们唯有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下限,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我特别喜欢这个网络金句,觉得特别有哲理,也把它当成了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