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创建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建设城市,建立高标准的城市供水设施体系、高水平的城市供水管理体系和高效均衡的供水服务体系,市住建局牵头组织开展《方案》编制工作,征求五区和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单位意见,充分吸收采纳。
《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网压力调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和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构建起五个“全覆盖”的临沂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体系,形成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全覆盖,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全覆盖,管网压力调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区域基本全覆盖,运行维护管理施行约束激励机制的区域全覆盖,实现供水管网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区域全覆盖,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8%,力争控制在7%以内。
在实施计划上,计划到2025年,开展供水管网改造工程102个,改造管线总长度121.1公里;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项目共157个,涉及居民52857户;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设一级分区5个,二级分区26个,三级分区209个,共设置监测点329个;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设置自动调压装置32套;打造“城市水务物联网”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计划实施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项目总投资6.30亿元,其中2022年计划投资20263万元,2023年计划投资23582万元,2024年计划投资10474万元,2025年计划投资8656万元。
链接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将开展哪些工作?
1、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综合考虑对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作用、对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等,对临沂中心城区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不佳、受损失修、材质落后的市政供水管道及阀门井等附属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同时,要统筹确定各改造项目的实施次序、期限。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应使用柔性接口;直径100毫米及以上管道,应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等优质管材;直径80毫米及以下管道,应采用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薄壁不锈钢管。
新建供水管网要严格按照《临沂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临沂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临沂市城市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规划建设。
2、推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
依据《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按需选择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实施路线,开展工程建设。在管线建设改造、设备安装及分区计量系统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流量计量设备、阀门、水压水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施“一户一表”改造。完善市政、绿化、消防、环卫等用水计量体系。
3、推进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
统筹布局区域供水管网集中调蓄加压设施,切实提高调控水平。供水管网压力分布差异大的,供水企业应安装在线管网压力监测设备,优化布置压力监测点,精准识别管网压力高压区和低压区,调控水厂加压压力,通过形成供水环网、进行二次增压等方式保障供水压力,逐步实现管网压力时空均衡。
4、开展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水智能化管理平台,督促供水企业在完成供水管网信息化基础上,实施智能化改造,供水管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同步敷设有关传感器。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水压、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5、完善供水管网管理制度
建立从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行、管理、养护的一体化机制,推进供水管网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并完善漏损管控约束激励机制与政府分级动态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确保漏损率长期稳定持续降低。督促供水企业将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营收、表务、调度管理与漏损控制等数据互通、平台共享,力争达到统一收集、统一管理、统一运营。
供水企业要完善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落实运行维护管理要求,严格实施绩效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加强区域运行调度、日常巡检、检漏听漏、施工抢修等管网漏损控制从业人员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鼓励各区(开发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将居住社区共有供水管网设施依法委托供水企业实行专业化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