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碱性水能“治病”等说法,医务人员通常会嗤之以鼻。因为在医学教科书上,有专门章节讲解水与电解质平衡和人体酸碱调节原理,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失调甚至中毒等,是临床上运用范围极广的基础理论。其中,肾脏通过离子代谢、肺脏通过呼吸等,可以实现酸碱转化,从而使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在7.35~7.45之间。正常情况下,人的调节机制是十分敏锐的,一个人过度呼吸或者憋气,都可影响人体酸碱度。这就意味着,在人体强大的酸碱调节功能面前,所摄入的水与食物的酸碱度,对人体酸碱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理解这些理论存在较大难度。相比之下,以促销碱性水为目的的误导性宣传,反而易于传播。比如,许多食品呈酸性,似乎只有通过碱性水加以中和,才能维持酸碱平衡。不少疾病也带着“酸”字,如痛风是因为“尿酸高”,患胃病喜欢“吐酸水”等,带“碱”字的疾病与症状很少,碱性水似乎具有袪病的作用,等等。这些所谓的道理看似浅显易懂,却纯属谬误。但民众对于健康养生知识,有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习惯,他们不愿探究深奥的理论,毫无依据的“浅显道理”反而不乏拥趸,这是碱性水频繁出现且不愁销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健康养生科普当然先得确保科学性,但也不能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否则就可能跑不过谣言和误导性宣传,再有道理也会受到冷遇。近年来,随着医学专业自媒体的增多,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健康养生科普作品出现了不少。但相比巨大的健康养生需求,这类科普作品仍然极度缺乏。若医学科普能更接地气、更具有传播效率,将更利于揭开伪科普的迷雾,让碱性水“治病”的营销噱头失去市场。
以案释法、用实例宣扬科学知识,对治理碱性水营销乱象也很重要。科普宣传与营销宣传相比存在短板,就不妨通过更加严厉的执法监督来加以弥补。不明说但暗示可“治病”等打擦边球现象若能得到更严格的监督和更严厉的处罚,这本身就是对此类养生骗局最直接的否定,是对“酸碱体质论”的最好纠偏。让“为健康,喝碱性水”等广告销声匿迹,对碱性水营销釜底抽薪,就能让民众免受此类误导性宣传的持续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