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综合管廊将各类管线集中敷设,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管理,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汤旭介绍说,“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十三五”期末,该市共28个区县因地制宜启动综合管廊建设,累计开工管廊142.05公里,形成廊体126.93公里,完成投资56.18亿元。
《规划》提出,为实现综合管廊建设系统化、管线廊道化、管理智慧化、管廊产业化,至2025年年末,预计建成综合管廊廊体约815公里,其中干线、支线综合管廊约160公里,缆线综合管廊约655公里,并明确了干支管廊与缆线管廊2:8的级配指标。
《规划》指明,至2025年重庆市供水能力预计达到1154万立方米/日,新建城市供水管道1450公里,改造老旧供水管网850公里。至2025年,计划增加污水处理规模165万立方米/日,新改建污水管网长度约5500公里,雨水管网5000公里。
《规划》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源头管控,深入贯彻“因地制宜”以及“体系化建设”要求,做好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修编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统筹各类城市市政管线由分散直埋向集约化、高效化廊道敷设转变。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体系化建设,积极构建布局级配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干-支-缆”综合管廊系统。结合山地城市特点,优化管廊设计,合理降低管廊造价,大力推进紧凑型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城市更新、道路改扩建等工作,重点以缆线管廊建设为抓手,统筹各类城市架空管线下地,协同推进“多杆合一”“多箱合一”。
《规划》指出,要加强运营管理,保障管廊安全运行。完善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管理、安全评估等工作;推进智慧化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构建“市级-组团级(区域级)-项目级”三级智能化运行保障体系,实现智慧化管理、动态化感知、全天候安全预警;将城市管线综合服务“管线通”平台纳入“渝快办”,逐步实现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协同管理。
《规划》着重提到创新机制方法,激发市场配置资源活力。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积极探索综合管廊建用分离改革,即由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统一建设并运营管理,各管线单位付费租用,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探索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确权,办理权属登记,保障综合管廊权利人利益,促进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等。推动产业化发展,推进综合管廊工业化建造,推广装配式、预制拼装式建造,积极培育相关产业。
此外,《规划》还强调要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完善综合管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管线协会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出台综合管廊收费指导意见及入廊协议示范文本,推进管线入廊及收费管理。
延伸阅读>>>
2022年1月28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的《重庆市村镇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庆市将建成乡镇污水管网8600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400座,扩容新增处置能力38万立方米/日。
具体来看,重庆市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治理模式,探索资源化利用方式。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00座,基本实现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维护管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开展管网精细化排查,加快配套管网架设和雨污分流,推动乡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到2025年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