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秋风,飒飒秋雨。9月,一场期盼已久的降雨,给彭阳大地解了渴。多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六分之一,缺水,如烙印一般,刻在彭阳的沟沟岔岔。曾经,对水的渴盼,来自天上的云。如今,彭阳县农村4.3万户19万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依托的,是另一朵“云”。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从生命工程、解困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到宁夏中南部饮水工程,为了吃上水,彭阳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吃上水,还要吃好水。近年来,彭阳县探索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多元化投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均等化服务,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链条自动运行,从水务控制室到百姓手机的全天候在线,从线上预警到线下反馈的全方位服务。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水质达标率达100%,管网漏失率降低23%,年节水量30万方,年节约成本150万元。
一滴水里的“云世界”,吸引了全国10多个省市专门来取“吃水经”。以群众用水需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干担当为保障,汩汩“智慧水”,乘着“水利云”,润泽群众心田,也奠定了乡村振兴基础,促进了用水权改革。
“数字+” 让每一滴水与“云端”相连
“山上是蓄水池,水池里装有液位计,水位低到下限时自动启泵补水,水面达到上限后自动关阀。”水管员马志有负责彭阳县文沟村等5个村子的供水维护工作。从蓄水池到村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联户表井,每块水表的流量信息都能通过地面上的抄表终端采集,并发送到调度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在彭阳县农村饮水调度中心自动化监控室,“彭阳人饮工程管理系统”显示屏上,全县人饮总体建设、用水总量以及每户水费收缴等情况,一目了然;只需轻点鼠标,即可看到所有泵站、监测点、蓄水池、联户表井的运行。以前,要掌握水的浊度、余氯和pH值数据,要分几拨人,连续几天才能完成。现在,依靠自动监测设备,刷新数据只需5分钟,如果数据异常,平台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并进行预处理。
科技引领,数字治水,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一滴水里的一朵“云”,正是宁夏水利云。不用新建机房、无需服务器占用空间,借助水利云,彭阳县推行“331”智慧城乡供水模式。分散建设的4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整合为“1水源、2水厂、3片区”,传感器遍布泵站阀门,7466座联户表井,每隔5分钟向4.3万户农家水表实时传输数据,饮水控制细化到每家每户,流量水压等数据汇入物联网。管控靠云计算,调度实现自动化,管网漏失率由35%下降为12%。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水联网智能技术,对农村供水系统提供7×24小时的水源伺服、水厂伺服、管网伺服和入户伺服,以保证供水系统的可靠性,让农村群众的自来水如同城里人一样,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院长王忠静说。水联网技术将用更准确的预报、更精确的调度、更高效的管理和更有效的利用,助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西北偏远山区“牵手”物联网技术,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敢于、善于把最前沿的技术创新用起来。政府、市场和农户都能参与其中、协同互动,投入、建设、管理、维护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正向循环,让每一滴水与“云端”相连,发挥最好的效用,也让每个农户享受“数字+”带来的便捷。节水、节支、增效,“互联网+城乡供水”的新模式,正是创新引领的生动实践。
“改革+” 让每一滴水融入创新因子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就像粮食,千辛万苦丰收了,但收割、运输、保藏、加工、餐饮,哪个环节都得注意。供水工程往往点多面广,管道多要穿山跨沟,损耗大、维护成本高。望眼欲穿盼来的水,跑冒滴漏,让人心疼;供水不稳定,让人心烦。一边是管理成本高、水价高,一边是群众满意度低、缴费率低,用水卡在“最后一百米”。下决心解决难题,在改革上发力,彭阳县打开思路,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问题意识,试点先行。“有次一户家里水管爆裂,等到发现,把房子都淹塌了。”当了13年的水管员,马志有的记忆里,类似爆管、漫水的事情时有发生。曾经,马志有的手机里,闹钟都要定好几个,提醒自己去泵站手工关闸。即便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来回排查,小股漏水还是不易被发现。管道出了问题,检修要停水,老百姓喝水没保障。“家家都有大桶,得存着水。”马志有说。自来水入了户,但供水可靠度低,群众满意度也低,随之而来的,水费收缴更艰难。
改革的动力,很多时候源自对痛点的敏锐把握。2016年,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彭阳县的干支管线也从3000公里延长到7109公里,解决供水中的浪费问题,尤显迫切。试点,从解决泵站跑冒滴漏开始——对人饮工程的泵站、蓄水池、入户计量设施等试点开展无线采集、启停控制、液位压力传感、用水计量、视频监测等物联网改造,对流量、水位、水压等参数实施在线监测,推进泵站无人值守、远程控制、自动运行、联合自动调度。
因地制宜,以专业化促改革。随着工程深入推进,没有充足的资金,也缺少现成的经验,难题摆在面前,怎么办?不等不靠不要,彭阳县坚持多元化投入,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成立专门的水务投融资平台,通过政策性贷款、中央预算内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地方债券和群众自筹等多渠道筹资3.1亿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新“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长江设计院承担工程3年施工和12年运维任务。2020年,运维人力从90人降至40人,水费收缴率从60%提高到99%。运营成本下降了,彭阳县将城乡水价统一调整到2.6元/立方米,全县农村群众与县城居民一样,喝上了“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的自来水。公开透明的水价、预缴预付的收缴机制使农村居民能够明明白白地缴费用水,形成了“用水花钱、节水省钱”的共识,有效激发了农村居民的节水意识。
无论城乡饮水,还是农业用水,都要结合用水权改革做好节水文章,腾出宝贵水资源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态。“最近在忙着入户填表。”在徐塬村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常住户调查摸底表上,可以看到外出人口、常住人口、水量定额、阶梯水量等信息栏。目前,彭阳已完成全县74家工业企业、48家规模化养殖户的摸底调查任务;完成测量干渠130公里、支渠146.3公里,摸底调查灌溉面积9万亩、1964户非居民;完成农业灌溉水价、城乡居民生活饮水测算和报告的编制工作。接下来,彭阳将在总量控制、结构调优、效益凸显等3项发力,在分类水价、水资源税等2项改革,从收储调控机制、激励机制、信用机制、投融资机制体制等4个方面着手,推进用水权改革。
“实干+” 让每一滴水润泽群众心田
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9月15日,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张雷在调研“互联网+城乡供水”的彭阳模式后,如此称赞。
“怎么没水了,家里忙,腌草呢,要用,麻烦处理一下。”9月7日,丁岗堡村一名农户在“彭阳智慧饮水”微信公众号里上报维修,仅2分钟,就得到了工作人员的答复。“昨天夜间有用水,问一下用户属于正常用水吗?”“联系了,昨晚忘关水龙头。”水管员马志有的微信工作群里,这样的对话并不鲜见。农户用水,怎么让水管员来操心?“有的就老两口在家,水管子打开,忘记关了,淌一夜都不知道。”有了系统实时监测,农户家中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一旦出现异常,信息预警直接发送给水管员,“线上+线下”,数分钟内联系用水户、数小时内到位维修,这样的服务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滴水里折射出了“云世界”,也生动地映照出彭阳为民办事的实效。自来水流进农家院,“用碗洗脸”成为历史,家家户户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农村新景观;远在外地的子女,拿起手机就能为老人随时买水;庭院经济、设施农业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改变,因水而来。“现在,自来水通到了灶台,我们也不用跑17公里外的水管所缴水费。”文沟村村支书兰武英说。用水有保障、更便捷,村里90%的农户放心地发展养牛产业,文沟村摘掉了“穷帽子”,奔向致富路。
创造经验、形成模式的优势何在?大胆探索、说干就干的决心和干劲儿,从何而来?立足本职岗位,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无疑是“互联网+城乡供水”的彭阳模式的密码所在。加快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是关乎长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必然要求。目前,宁夏“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已启动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全区将实现“互联网+城乡供水”全覆盖,基本建成“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相信,让每一滴水走上“云端”、流进群众心田,必将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云上”水,解干渴。记者 剡文鑫 摄
八面来风
“引水入云”,为什么是彭阳
一张“水网”连起千家万户,村民用水情况在后台时时监测更新;轻点鼠标就可控制水管阀门、自动调节水位;一处水源灌入千沟万壑,打通群众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思路一换天地宽,将互联网融入用水、管水中,这样的创新之举让人眼前一亮。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先进的“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却是在极度缺水的固原市彭阳县探索出来了。
咬定目标不放松,彭阳千年之渴得解,彰显着“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实干作风,也生动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过去,行走在彭阳大地,翻山越沟寻水源是彭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干旱少雨的贫瘠之地,饮水困难一直是彭阳无法回避的痛点和难点。解决饮水困难事关民生福祉,让自来水流进农家院,人人喝上健康水,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面对现实困境,彭阳不等不靠不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从解生命之渴到取幸福之水,从实现安全畅饮到享受“云上服务”,30多年来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无水到有水,再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的目标,这背后的每一步,无不倾注着一代又一代彭阳人的汗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对于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相对较弱的彭阳来说,用上水、用“活”水,意味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山大沟深的土地上进行管网改造,千方百计筹资金、引技术,在信息化起步较晚的乡村搭建云服务平台……哪一项都不容易。在困难面前,是消极畏难、怨天尤人,还是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践给出最好的回答。从挖一口水井,到织一张“水网”,从水管员上门挨家挨户收水费,到村民打开手机随时随地缴水费;从翻山下沟到河道排队取水,到每家每户流出甘甜的自来水……“互联网+城乡供水”的彭阳模式,用行动和实效验证了那句话: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翻开彭阳用水的新篇章,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00%,水质达标率100%。100%的得来,不是随随便便、从天而降的,是勇于创新的成果,更是真抓实干的成效。技术终究是手段,解水之困,说到底还是为解民生之困、谋民生之利。考验的是心系群众安危冷暖、把握群众所思所盼的情怀;是找准群众的痛点,实打实解决难题的能力;是科学谋划、脚踏实地的本领。几代人埋头苦干、努力耕耘,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干涸的土地上灌溉出惊艳的花朵,“互联网+城乡供水”,展现的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情怀,映照的是砥砺初心才能赢得人心、真诚为民方可不负人民的决心。
水是农业之基、乡村之魂、民生之本。水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如今,彭阳农村群众喝上了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但也要看到,乡村振兴,需要更高效地用好水资源。变的,是对用水的更高需求;不变的,是对为民服务的不懈追求。当前,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已经展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肩负起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责任使命,更多的奇迹还将发生。(沈 琪)
记者手记
让百姓吃上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
“彭阳县始终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彭阳县政府代县长张永强说。
近年来,彭阳县针对工程标准偏低、手段传统、体制不顺和有管无水、运行困难等短板和问题,县委和政府专题研究破解之策,打破惯性思维,实施理念创新和模式突破,确定走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采取“工程提升+管理改革+数字赋能”的模式,将全县已建分散饮水安全工程整合为“1水源、2水厂、3片区”的城乡供水体系,以整体升级打包解决农村饮水难题,全力推进供水“建管服”改革。
“彭阳县依托宁夏水利云和‘水慧通’公共平台,运用清华大学水联网技术,实现了全县7109余公里主管网和全部工程设施24小时自动运行、精准管控,对供用水和生产数据实时自动采集、传递、分析和处理。”张永强说,按照“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服务理念,让全县群众吃上了“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
“供好水,更要管好水。”张永强表示,彭阳县在管好水方面,坚持运用数字化思维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和提升管理服务创新,应用新兴技术,实施数字化工程,有力破解农村饮水安全“缺人管、跑冒漏、收缴难”等难题。
“彭阳县始终坚持把民生福祉摆在农村供水‘放管服’改革的首位,打好综合改革‘组合拳’,扎实推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多渠道筹措资金3.1亿元,采用设计、施工、运维总承包模式,有效提升建管综合质效,将城乡水价统一调整为每立方米2.6元,全县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均等化服务。”张永强说,通过政企共同出资组建县城乡供水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承接全县供水工程的日常运行、水质监测和维修养护管理,严格落实从水源到水龙头水质检测制度,确保全县百姓喝上“安全水”。
“彭阳县通过探索‘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实现了贫困山区群众‘从毛驴驮水到手机买水’的革命性转变,有力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有效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了生活品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张永强表示,彭阳县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水、安全水。
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大胆创新,彭阳县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的新路径,取得了“通上水、管好水、水好用、方便用”的效果,打造了城乡供水“投、建、管、维、服”新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记者 剡文鑫)
见闻
“水上云端”的甘泉生活
山路一转,天地开阔。远处的梯田层层叠叠,弯弯道道、沟沟壑壑间,埋藏着彭阳人“引水上云端”的勤劳与智慧。
水往低处流,山里人吃水一向困难,在贫瘠的干旱之地吃水更难。2016年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彭阳受水区通水试运行,农民吃水难题得到缓解,群众用水需求更高。水管跑冒滴漏故障频发,偏远山区管理不易、服务更难,村民饮水质量得不到保障……彭阳县开始探索“互联网+城乡供水”的新模式,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利用“水利云”拉起一张水网,为村民提供服务。
红河镇文沟村便是这张水网上的一个基点,也是水管员马志有服务了13年的村庄。挨家挨户统计信息,马志有最近正忙着对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常住户调查摸底。
“县上要准确掌握基础数据,分配全县有限水资源量,我要把负责的文沟村等5个村的用水情况摸查清楚。”走村入户,上山下坡,这样的工作对马志有来说并不陌生,在几年前,甚至更频繁。
自清凌凌的自来水流入农家院,每月底,文沟村都会开始一项缴费工作。水管所离村上有17公里山路,曾经,大多数时间还得靠水管员深一脚、浅一脚转山坳,挨家挨户收水费。比起腿脚上的辛苦,最怕的还是费时费力跑一趟,却要不来水费。“冬天骑着摩托车,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结果有时候还白跑了一趟,要不来水费。有些人嫌水价高交不起,有些人因为爆管、漫水淹了农田,不愿意交……”
如今,有了指尖上的服务,这些问题早已迎刃而解。在红河镇文沟村村民兰林科家中,兰林科兴致勃勃地打开“彭阳智慧水务”微信公众号,展示手机一键缴水费功能。“方便得很,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缴费,预缴预付,保证家里供水不会断!”
拌饲料、喂养、清扫牛舍……养殖是兰林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文沟村的主要产业。“以前别说给牛吃水,人吃水都困难。”提起曾经取水难,兰林科有忆不完的苦。早上四点多起床,步行3、4公里,去沟道排队取渗出来的地表水。水少人多,眼巴巴地望着,到了跟前却剩不了多少。要不就去邻近的甘肃高寨村拉水,来回一个多小时。取水困难,让村民的养殖路也陷入困境。
如今,文沟村家家种草,户户养畜,肉牛存栏从2015年不足1000头增长到2700头,养殖业风生水起,水的作用功不可没。一张水网,改变的不光是村民的生活,也让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富民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
水曾在云端,是山里人的渴望,水落入“云端”,带来家家户户畅饮甘泉的幸福。(记者 沈 琪)
老百姓用上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记者 剡文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