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四川:构建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 筑牢“十四五”水安全保障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09  来源:四川省水利厅  浏览次数:1798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出台,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间四川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构建“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加快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和水管理体系,坚守水生态安全红线和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科学谋划构建“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

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为基础,“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结合自然地理、水资源分布及特点、水安全保障需求,构建“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全面提高供水保障、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能力。

“一主”指四川盆地腹部区,包括成都平原及丘陵区、盆周部分低山区,是四川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将加快建设完善骨干水网,形成多水源、多工程、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水网体系,增强供水保障能力。

“四片”指川西北片、川西南片、秦巴山片、乌蒙山片,其中,川西北片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水资源丰富。四川将进一步保护水生态和加强高山峡谷区防洪治理。

突出重点构建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

四川省将重点突出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强化工程水网与天然水网互联互通,做好天然水资源与工程配置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坚持“近水为先、北水南补、西水东引、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原则,统筹流域和区域,构建以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两个特大型工程为骨干、“五横六纵”为骨架、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省市县乡村水网充分衔接、“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的水网体系,为粮食生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水务,提高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实施农村水利工程,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水源工程灌排设施和计量监测设施,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标需求推进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大突破

对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的需求,四川提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水利实现大发展,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大突破,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的需求。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

城乡供水保障程度明显增强。全省新增生活、生产、生态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重点城镇、重要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0%,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全面完成,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以上,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8.5%以上。

现代水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水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涉水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增强,水利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有水利体制机制科学高效;蜀水文化全面发展。

力争到2035年,四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完备水网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水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水生态水环境更加优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水利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蜀水文化焕发新活力,建成水利强省,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大跃升。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