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最美水务(海洋)人微访谈04期 | 陈国光:与上海“自来水”共成长的供水人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上海市水务局  浏览次数:715

陈国光,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原正高级工程师。“供水人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提高水质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对于陈国光来说,这样的愿望伴随了他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他回顾起自己职业生涯,也描绘了一幅上海水质改革变迁的发展历史蓝图。

 

 

    虚岁70的陈国光退休后并没有闲赋在家享天伦之乐,而是依旧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此他淡淡地说:“65岁就退休了,现在返聘已经第四个年头。工作的内容与退休前的没有太大的不同,干的主要是技术上的事情。”究其缘由,陈国光表示,自己喜欢而且终其一生干的事情,就要把它干好!

    据悉,退休前的陈国光主要从事探索创新净水工艺事业,他曾带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参加亚太区实验,获得好成绩并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表扬。

    退休后,陈国光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高级技术顾问的岗位上协助开展上海市“十二五”供水水质目标的规划、上海市2012年水质目标达标工作及黄浦江水源293万吨/日深度处理工艺改造等工作。在他的协助管理下,上海市连续四年出厂水平均浑浊度0.08NTU,管网水浑浊度0.11NTU,消毒副产物均能控制在国标限值二分之一。

    同时,他还大力推进上海市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在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净水工艺、完善供水水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充分的标准技术支撑。

    “自来水这个名字起得不好!”陈国光笑着说,许多人觉得水龙头流出水天经地义,但在这背后可是一门大学问。在自己工作的近40年时间内,上海的供水更是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作为见证者与直接参与者,陈国光告诉记者,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供水水源条件不佳,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以前都说上海的水有“味道”,但如今基本没有这样的声音了。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上海如今有四大水库供水。”陈国光表示,无论是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东风西沙水库还是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自己都参与了调查、选址等工作。如今,上海所有的水厂都不直接从江河取水,水质稳定性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水源地的变迁,是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而单纯水源的变化也并不代表饮用水质必然会提高,其工艺也很有讲究。

    对此,陈国光深有感触,他认为,对于上海来说,水质达到国际标准还不够,应高于国标,做深度处理。由此,上海制订了“上海标准”,对参与制定该标准的陈国光骄傲地说,上海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是新中国第一部饮用水水质地方标准,上海标准中许多指标仅为国标的一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这是很不容易。

    水作为“生命之源”,其安全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陈国光认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水源、工艺、输配到二次供水,都容不得丝毫马虎。

    “从1981年踏上工作岗位,直到现在,我都认为,水不是一般的商品,无论工业企业,还是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都与我们的水有着密切关系。”陈国光坚信,这是自己的责任,虽然压力很大,但这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作为供水人,一定要在岗位上做好保障供水水质的工作。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