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自2009年起,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乐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乐平市创建了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供水城乡一体化模式,并在全省推广,使农村自来水供应继电力、电信后另一个农村居民可享受的普遍服务,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典范,得到了水利部、省政府的高度肯定,被誉为“乐平模式”。
2013年7月18日,市政府与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覆盖包括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在内的景德镇全境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标志着获得成功的“乐平模式”向着“景德镇模式”转型升级,城乡饮水安全惠及面更广、受益人口更多、社会效益更大。
理念一新天地宽
在景德镇市实施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总体模式是“全面规划、统筹布点、重点推进、逐步实施”,具体办法是“一延二改三建”,即:以城市供水体系为主体,通过城区管网延伸、乡镇水厂改造扩容、新建若干水厂形成全市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在具体实施中采取“政企合作、资金共筹、企业运营、政府监管”的运作模式,让广大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群众在供水方面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四同”待遇,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的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水不仅做到了“面的覆盖”,而且实现了“质的提升”。规划中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覆盖赣东北地区192万城乡居民,2009年底开始实施,主体工程为建设22个水厂(其中景德镇市本级3个水厂,乐平市11个水厂,浮梁县8个水厂)及相应的输配水管网设施,总投资约16亿元。截至目前,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人口已达169.6万人,总用户47万户,覆盖率为88.3%。
经验推广是关键
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昌江区一些偏远地区、山区如何借鉴推广乐平的经验,真正实现全境城乡供水一体化是能否成功打造“景德镇模式”的关键。景德镇市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一处一策、因地施策”逐一妥善解决。对靠近城市、县城周边地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户,采取连接城市和县城的供水网络,实行城乡供水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服务业用水反哺农村居民用水;对部分地势较高的区域和饮水不安全户数相对集中的片区,而自来水厂又无法覆盖的地方,根据当地水质和水量情况,采取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措施;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和人数又较少的山区,在当地水质和水量检测达标的前提下,建设打水井工程解决不安全饮水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水质达标、水量满足日常要求。
贫困群众为重点
“十三五”期间,景德镇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总投资1.85亿元,新建供水工程12处,水厂管网延伸工程18处,新建管网长度687.07公里,改造配套供水工程416处,水质净化设施改造工程134处,受益人口达73.17万人,其中重点解决2.64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景德镇市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实施,加快了一体化建设步伐。2017年,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7328.81万元,解决乐平市塔前、双田、乐港等3个镇9个贫困村1093户贫困户4372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该市再投入4063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22个,解决18个乡镇303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达9.59万人。2019年,全市计划投入7130万元,解决3348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达11.09万人。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3380万元,开工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9处,完工9处,供水受益人口2.65万人,其中13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待项目全部完成后,将解决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实现“十三五”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目标任务,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