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的口号
此时,内地并不富裕,国家刚遭受自然灾害,在经济困难时期,1万多人投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历时一年后建成,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东江之水伴随着香港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东方之珠”闪耀世界。
查阅资料发现,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全国14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期间,他们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工程。
供水工程引起很大的反响。1965年2月,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
当年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在1974年至2003年间,先后对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
东深供水工程示意图
其中,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内地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助力香港经济进一步繁荣。
有了稳定供应的东江水后,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长达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实现24小时供水。
牺牲:倾尽全力保证水质,内地甚至放弃发展机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深工程已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此时,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向香港供水,内地在环境保护上付出了不小代价。还在广东省两个部门之间引发了争论。
有环保部门认为,把防治费用都推给乡镇自己负责,这样会加深沿线群众与东深工程的矛盾。水利部门认为,应按“谁污染、谁治理”“谁造成污染、谁承担责任”的政策来办。好在,环保成为共识,防治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1994年11月,东深供水局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拆除深圳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广东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水质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先后颁布了《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封山育林,实行水源生态涵养
一个省对一个工程颁布这么多的专用法规,力度之大,这在全国是没有先例的。
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为提高向香港供水水质,提供了便利。
东深工程再次改造,实现“清污分流”。2000年~2003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专用输水系统,与前三次扩建不同,这一次为了改善水质。
供水沿线,保护水质与发展经济不可避免产生矛盾。
内地并没有只算“经济账”:广东省划定了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并部署东江上游河源、惠州两市封山造林,实行水源生态涵养。源头的河源、东江流域的惠州和东莞等市更是主动放弃了不少发展经济的机会,作出了巨大牺牲。
水质监测取样
很多人不知道,对于广东省而言,水资源并不富余,甚至也缺水:80%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4月~10月,大部分雨水以洪水的形式流入大海,成为难以利用的水资源;11月至下一年3月是枯水期,降雨量很少,用水紧张,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有人说,如今供港水费贵了。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其实,深圳及东莞为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亦付出了巨大的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价值并没有完全反映在东深供水成本里面,更没有单独收费。单是深圳水库占地已达七十平方公里(包括集水区和不允许开发的保护区)。
为香港供水,内地丝毫不敢放松,专门设有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和武警专为供水工程驻守。与此同时,广东在东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对水资源实施精细化的管理、调度和保护。
以河源一地为例,为了保护东深供水工程水源新丰江水库,河源放弃修建库区公路,而是采取投资更大、耗时更长的移民措施,以防止“路通林毁水污染”。
近年来,河源已拒绝了500多个可能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放弃了累计超过600亿元的投资额。
东江流域面积占河源市全市面积的88%,河源各级党委政府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以环保优先。从2013年起至2015年,累计投入了23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
沿线各地建成上百座污水处理厂河截排工程,图为广东河源城南污水处理厂。
目前,东江流域水源保护区范围已达2800平方公里,其中又建立了深圳水库水源地、东莞—深圳—惠州东江水源地等水源保护区,形成了三个圈层的水源保护结构,一层比一层严格。保护区内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严禁任何污染项目进入,连轻微污染的项目都不准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