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特邀专家何伟嘉: 让创新型水系统成为城市的“生态名片”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3  来源:人民政协网  浏览次数:529

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察厦门集美区分布式排水模式经验,分析长期达标运行、记录良好的典型项目案例情况,从实际建设与运行统一的角度进行城乡水系统质量提升模式研究。目前这个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恰好各位委员专家来厦门针对水治理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现应本地环保协会要求,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导,为后面的工作进行方向指引与修正。

1094901780

我们这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当前水环境治理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探索合理解决路径和寻找有效解决方案,希望借助现实中水治理项目具体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观察现象、收集资料、分析背景、探索逻辑、寻找规律、明确办法、提炼示范和推广经验。力图以实际案例+理论分析,从现实应用的角度为当前城乡水治理工作提供理念导向与案例借鉴。

我们在十几年前就探索在一些项目排水体系中应用分布式水治理模式,目前厦门集美建设案例在站点建成效果、出水质量和运行管理方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其在不同的规模方面较好的体现了城市小尺度市政排水系统和水治理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融合,既满足了城市以业态板块为单位的发展需要,又建成了优质高效的水收集与治理体系、先进的处理工艺,同时带来优质、高效、节地等优点,较好地解决了通常市政设施选地难题与“邻避效应”。处理尾水通过景观水系所进行的深度水质优化,实现了再生水的原位资源化利用,而且其自控体系已基本上满足远程管理要求,为未来建立智慧水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就目前的研究对标案例结果分析,城乡小规模分布式排水体系是完全可以满足城市污水的排放和治理要求,而且可以衍生出许多优点的。可为什么得不到广泛应用?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限制了这方面的发展。

首先是从规划开始的正规城市市政排水体制对分布(散)水治理模式的忽视和不兼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人口因素带来城镇化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规划所统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总规为先导的规划设计体系中,限于工作深度和规范要求,排水系统基本都是采用大收集、大管网和大水厂的模式,后续详细规划和设计也就依照上位规划落实执行,当规划落实到城市建设实际时,即使有代价和困难,通常也都会照章执行。即使在后期工作落实中发现问题,从工作程序方面也是难于调整;而且我国工程界一般都是采用造价核算收益,与工程量相关的参与单位均无减量优化的意愿,等到工程建设完成,业主方也只能照单全收。目前许多难治的“城市病”可以说是从体制规划之初既已形成,如欲改变,需要在现行城镇排水系统体制规划中,为小规模厂网协同排水体制留出合规优化进入条件,按项目建设的客观需要进行排水系统的规模和形式选择。厦门集美的分布式水治理选择,是在正式大管网排水规划实施受限情况下,为应急所采用的临时解决措施,由于后期的良好运营效果才得以确认“转正”,亦属无心之柳。

第二个限制分布式排水系统发展的因素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市政水务体系。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是采用按用水功能分类的水务系统,如:给水、污水、雨水以及后来有限采用的中水(再生水)。这基本上是源自一百多年前工业文明的产物,技术成熟、体制完善,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使用良好,我国现阶段执行应用的也是这样的水务系统。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水务问题一方面是城乡供水用水体系大规模水量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无奈的办法是高代价取水和调水;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城乡排水为带污排放,再花很大代价进行截污、收集、治理后,在大管网、大水厂体系下的处理后水质标准完全满足灌溉和杂用水水质的再生水,回供城市再利用的代价与难度巨大,通常只好作为处理达标水进行排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厦门的分布式水治理案例使我们看到了生态水务体系的逻辑雏形。即先实现污水的高效临近收集,采用先进处理工艺和流程以很小的处理占地完成污水达标处理,再利用周边绿化条件营造尾水生态景观净化系统,最终产生的优质净化水可以就近用于绿化浇灌、水景补水等商业用途。如果再把这样的体系与邻近区域的雨水海绵体系建设进行有机组合,即可在经济范围内产生出区域新的非传统水资源。以可行的例证从逻辑上改变了传统工业化线性单一功能的水务体系,以组合的生态技术、复合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生态运行营造有生态逻辑的复合生态水务系统。这种改变需要各方面对非传统水资源的重视和系统复合价值的认定。

第三个阻碍就是对小规模分布式水治理应用的认知。城乡生活污水分散、小规模处理应用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不成功的。往往一提到分布式水治理就有工艺成熟度、运行稳定性、管理便捷性、运营经济性、环境融合性和社会接受度等问题。尽管这些年来,技术、工艺、设施和管理都有很大的进步,实际上小规模水处理技术一直是徘徊城镇排水体系的边缘,认知的限制和体制的不兼容导致小规模收集治理水务单元极难有自证价值的机会。厦门分布式水治理案例是一个极好的应用实证,是新型城镇水务体系建设方向性的突破,用事实改变了传统对小规模水治理体系的认识。如果再用互联网+的思维观察、分解和关联演化,可以发现一个小规模有效的收集治理单元,通过智慧水务的组织架构在相对大的城乡建设区域实施模块化治理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灵活布局,就可实现用较小代价、较低影响和较短时间综合完成大范围的水治理工作。同时在互联网+的智慧水务体系下比较容易实现集成化管理,在集成化管理下,人力成本和维修成本都会有很好的节约。

厦门集美分布式水治理以现实结果说明,解决好上述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梳理模型,完善理论,对现有水治理系统和机制进行调整和补充,使小规模“厂网一体”的水治理单元有效实现区域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再生回用的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在城乡生态水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实现综合性价值贡献,让这样一个水系统成为城市的生态名片。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维度的评价系统来指导和检验研究工作。这个系统由定位、措施、评估、应用、管控和效果等六个“共生”闭合维度组成。生态建设项目——定位目标:生态可持续、技术措施:稳定可靠、建设与运行:经济合理、建设实施:因地制宜、建设过程:有效控制、建设结果:社会受益,而且最终成果要符合或优于定位目标。依照这样的理论框架分解细化,形成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前期对研究项目进行客观全面分析评价,后期可借助研究成果形成示范指导体系,为后续相关项目建设提供工作指南和评价标准,让分布式水治理工作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得以合理开展和有序进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