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西海航拍
工作人员进行水质检测
武宁捞鱼现场
乐平共产主义水库
乐平市洪岩镇旅游景区环卫街道改造
抚河流域南城县城区支流河道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这是一段颇为励志的成长史——短短10年,100万元开办费变成了500亿元总资产,一家不足10人的企业,成长为拥有7700多人的大型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从水务扩展到生态资源、生态环境、能源、项目建设五大板块,以及信息科技、资本、文化教育三大支撑板块,成为全国首家AAA级省级水利投资平台。
这就是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因水而生的省属国有企业,围绕水产业链,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参与跨界、共享,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一“筹”莫展到运“筹”帷幄
2016年12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为江西水投提供了100亿元的低息贷款;
2018年6月12日,世界银行为江西水投提供了2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江西水投靠什么赢得国开行、世行力挺?“就靠城乡供水一体化!”江西水投党委书记、董事长齐伟一语道破。
“覆盖44个县(市、区),已建成自来水厂160座,日供水能力超过500万吨,覆盖200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超过630万。”胡晓青是江西水投子公司、江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说起城乡供水一体化,他如数家珍,“江西的水利投资规模,从2008年前的全国倒数,跃升为全国前三。”
作为发展不足的江西,水利投资曾一“筹”莫展。一方面希望中央加大对江西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又为沉重的地方配套而犯愁。资金瓶颈,严重制约着我省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
穷则思变。我省创新思维,着手建设水利投资“金库”。2008年3月,江西水投成立。“100万开办费、几个子公司、七八个人。”江西水投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蔡益民说,公司有几项职能,省级水利投资的出资人、融资平台、重点水利项目法人,“只要涉水的经营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干”。
城乡供水一体化,乐平是第一站。“当时,乐安河的水被重金属污染,老百姓都不敢用自来水,家家户户用桶装水、纯净水,多少代乐平人都想喝共产主义水库的水。”蔡益民记忆犹新,改造要花几个亿,当地几届党委政府苦于没有资金,无力投资。江西水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拓宽了水利投资渠道,既增加了我省水利行业资金投入总量,又更多地争取了中央补助投资。
乐平市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企业与政府累计投入了9.2亿元新建、改造乐平城乡供水系统,供水能力由原来的每天3万吨增加至20万吨。全市90多万人口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水不仅做到了“面的覆盖”,而且实现了“质的提升”。
这一模式打破了单纯由政府或单纯由市场来承担投资、建设的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市场的“两条腿”走路,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供水)均等化的目标,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三赢”局面,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典范,得到了国家水利部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被誉为“乐平模式”向全省推广。
如今,德兴、资溪、上高、南康、永修等地,陆续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省份,更是络绎不绝。江西水投成为我省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商,城镇供水规模排在全国前十位,正加快推进供水产业在主板上市。
从专注水务到链条发展
“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资源、人才、资本,推动智慧水利建设,盘活流域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部分经验已经推广至全国。”齐伟认为,国有企业定位,应更加体现政府切入市场的职能,江西水投积极进入完全市场竞争行业,通过国有企业的引领和国企在资金及政策把握方面的优势,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夜幕降临,庐山西海变得安静起来。傍晚时分,江西水投渔工王成松和同伴乘船出发,从武宁桥南边一直巡查到北边,80多公里,沿途巡查清理钓鱼排,劝阻偷鱼、网鱼行为,直到第二天清晨5时结束。
王成松曾经是靠水吃水的渔民,有几十年打渔经验。他介绍道:“以前,我夫妻俩打渔,365天,除了下雨几乎都要出门,很辛苦,还有人偷鱼,风险又大。一年到头,买网具要3万元,渔船烧油1.3万元,维修5000元,加起来要4.8万元,勤快的话,两个人一年最多存到8万元。现在我一个人一个月工资就有3500元,有养老保险,入股还有分红,老婆不用下河干活,还将自家房子改成农家乐,顺便在家带孙子了,这多好啊。”
渔民变身渔工的背后,是江西水投通过金融手段,盘活水利沉淀资产,打造水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江西有大中型水库293座,数量排全国第二。江西水投通过市场手段,控股了全省50座水库。2015年底,江西水投通过竞拍的形式,取得了庐山西海武宁辖区33万亩水库水面养殖经营权,发展生态渔业。江西水投子公司、江西省水投生态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荣传说,目前,我们在全省已经有60万亩养殖水面,是江西省最大的“渔民”,“我们把养鱼和旅游结合起来,做巨网捕捞、垂钓平台、传统捕渔表演等,关键把游客留下来。”“对鱼深加工,去腮、去鳞、去内脏,将鱼分成22个部位,洗好、分好,进入市场销售。”
水库盘活了,水库周边的山林也要盘活。油茶产业是齐伟十分看好的产业。“油茶是一个特殊的农产品,只有中国的江西、湖南、广西是主产区。江西产量占全国的40%。”油茶与油棕、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在食用油的三个主要指标上,茶油有两个指标好过橄榄油。但是,由于品牌林立、规模小、标准不一等原因,市场还不是很好。“这个产业,大有可为。”目前,江西水投已收购中国唯一一块中华老字号的油茶品牌——绿海油茶,掌握了3万亩油茶基地。
2017年4月,江西水投与南昌县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投资100亿元打造蒋巷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分步实施、依法依规”的方针,采取PPP、政府采购等模式建设。现在,蒋巷镇建立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服务最专业的水投三分地农业孵化园,已正式开园。
从改革创新到跨界共享
“村里主干道路面上一尘不染,家家户户门口摆放了垃圾桶,清扫车每天定时清洁路面,统一清理和转运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和县城都是一样的。”说起如今村里环境卫生状况发生的变化,抚州市南丰县傅坊乡立新村党支部书记喜上眉梢。在县里城乡环卫一体化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布在城乡各地10800个垃圾桶的当日清运情况,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调度全县环卫工作运营状况。
实际上,南丰县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只是江西水投创新发展模式、涉足经营流域的其中一个尝试。2015年,抚州市与江西水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江西水投的产业链,由此拓展到建材、采砂、污水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态修复等诸多领域。
江西水投近年来通过引进资源、人才、资本,推动智慧水利建设,盘活流域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部分经验已经推广至全国。
多年来,江西水投通过信贷、发行债券和期票、盘活水利沉淀资产、优化置换水利相关资产资源、参与保险债权等,以水利优势换取资金优势,在资本市场上打破省域、地域、行业、政府、市场、银行保险等限制,把目光投向发达领域,以开放、共建、共享的姿态,引入各类资金。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江西水投积极尝试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
江西水投和阿里云签约合作,搭建专业网上交易平台,专营管道、阀门、水龙头等水务产品,解决全省自来水设施维修备件的库存问题。
江西水投和中科院的微电子所签约合作,把微电子所物联网技术及上下游企业引进来,与水产业链的项目结合起来搞开发。
利用在河北、湖南等地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的优势,计划拿出全省50座水库20%的水面来做光伏发电,形成3至5GW的装机容量,届时将成为江南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
引进阿里云,全力推动智慧水利产业孵化和产业园建设,以信息化大力助推水利产业数字化,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影响力的国有IT企业。
“创造模式,引进资源、人才、资金。”齐伟说。江西水投还专门成立了一家文化教育科技公司,充当科技管理团队的职能,为集团各个项目网罗全国人才、团队进行合作……
从100万元到500亿元,江西水投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企业之声】
成功的三大秘诀
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齐 伟
江西水投的发展之路,是艰难发展之路。这源于南方农村水资源运营长期亏损的现状,集团初期启动资金、人力资源缺乏,更源于省级水利集团资产匮乏所带来的不利困境。江西水投的经验具有率先试点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
江西水投的成功离不开三大方面:一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着力扩大银行授信支持,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实现了从100万元到500亿元的资本积累,构建了跨越式发展的“金融之翼”。二是紧紧抓住了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依托资本支持,逐步打造一条立足于水,囊括原水、供水、水环境、水生态的“全水”产业链。并向生态养殖农业产业链、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能源、项目建设方面转化,在全国首创了流域系统治理的先河,有效盘活了流域内的生态资源。三是在艰难创业中培养了“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工作团队,建立了多层次、科学化、精细化的公司管理体系,为集团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