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重庆武隆区,逾20万前来避暑的游客让这里火了起来。记者近日跟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这个在2017年9月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地方,了解这里源源活水拔“穷根”的始末。
稳定供水保障 破解群众脱贫致富瓶颈
2014年年底,武隆市级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15 909户55 449人,贫困发生率14.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 215元。
2018年年底,武隆区未脱贫人口减少到979户2 91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 991元。
从数据上看,变化天翻地覆。
武隆依山傍水,有着湿润宜人的气候,酷暑中能保持20多摄氏度,高山福地却曾经不是避暑首选,没能为武隆经济发展助力,原因何在?
“2016年我回乡办农家乐。武隆风景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之前很少有人来旅游,供水没保障,夏天澡都没法洗,我们也不敢开店。你们看现在,到处都是农家乐,旺季的时候,生意好得很。”竹园农庄老板吕生伦的话道出了原委。
在仙女山镇明星村,像吕生伦这样,之前在外打工,后来返乡开农家乐的村民比比皆是,而让他们下决心回家乡创业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了稳定可靠的水。稳定的供水保障,破解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在仙女山镇的核桃水厂,武隆区水利局水利科科长肖何向记者们介绍:“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后,这里的日供水规模达5 000吨。这5 000吨的意义在于,夏季用水高峰期游客满员时,也能保证周边印象武隆景区、明星村、桃园村等6个村及近万名游客的用水需求。”
一个水厂的意义,莫过于把曾经到处找水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开创致富之路。
建设水库 提供供水水源保障
与水厂密切相关的是水库。武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让这里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严重。高山上的水库建设一度是武隆水利建设的短板。
2016年以来,在水利部新一轮的定点帮扶下,武隆人民掀起了决胜脱贫攻坚的高潮,全力补短板、促发展。至2018年年底,累计投入7.6亿元资金支持水利项目建设。其中,投入3.71亿元,新建或改建场镇供水工程12处,建设蓄水池1 924个,巩固提升24.23万人的饮水安全,贫困村自来水入户率100%;投入3.93亿元,完成11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推进3座小型水库主体完工,在建小型水库4座。
仙女山镇石梁子村的大河沟水库是主体已完工的3座小型水库之一,现已下闸蓄水。据参与大河沟水库建设的水利部挂职干部孙晓英介绍,水库总库容111万立方米,建成后年新增供水173万立方米,将为仙女山镇4个村6 000余人及度假区避暑高峰期近20万游客提供水源保障。
孙晓英被一些武隆水利人称为扶贫“钉子户”,从他2015年来武隆挂职后,武隆地区水利工程一个接一个上马,作为水利技术干部的他担任大河沟、核桃水库工程技术负责人。技术是对工程的硬实力支持,责任心是对武隆人的情感归属,在武隆水利人一遍遍挽留下,孙晓英已经连续两次延长了扶贫挂职时间。
“有了这个水库,仙女山镇沿线休闲度假区、餐饮娱乐等产业都带动起来了,同时将增加5 000余人创业就业,巩固507位贫困户脱贫。”挂职武隆区副区长的邓勋发介绍说。
在这里,记者欣喜地看到了人们饮水安全再提升、吃穿不愁奔小康的变化。
整治山平塘 改善农田灌溉
离开大河沟水库,去往双河镇。路旁坡地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记者们疑惑:这里的田地如何灌溉?
陪同采访的水利部挂职干部朱闽丰介绍了山区灌溉的特色——山平塘:“在重庆山区,山平塘及蓄水池是农田灌溉的基础水利设施。水利部定点扶贫重庆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山区、贫困村倾斜,仅武隆区就投入资金0.45亿元,整治完成山平塘390口,支持发展特色产业0.8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28万亩。”
在朱闽丰的提示下,记者们注意到坡地里“藏”着的山平塘。说话间,大家看到一处坡地上停着一辆正在装蔬菜的卡车,随即下车采访。
卡车从田间小路开到坡地边上,大大缩短农民背菜的路程。几个农民背着满筐的圆白菜来到车边,过称,装车,流程很简单。
这户蔬菜地的主人肖天华告诉记者,这里是双河镇荞子村凉水组,他是当地的村民,在这种有10多亩高山蔬菜。
肖天华带领记者爬坡上坎,来到屋后的山平塘,只见眼前满满的一塘水,塘周边绿油油水嫩嫩的蔬菜,一坡连着一坡。同时,记者也看到了这家房屋中,有一间屋顶很奇特,沿着屋顶的四边砌起一个水池,里面蓄满了水,池边还长出了杂草。大家又疑惑:这个屋顶的蓄水池是做什么的?
肖天华笑着说:“我们原来的蓄水池都是建在屋顶,山区地下都是大石头,个人没有能力修水塘。这个山平塘是前几年修的,听说是水利部门给了补贴,镇上组织修的。塘修好后,屋顶的蓄水池就废弃了。塘里装的水多,足够这几大坡地用了。”
“我们这儿的高山圆白菜销路好得很,广东、贵州都来拉菜。”肖天华指着坡下的卡车自豪地说。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助脱贫
双河镇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高山气候特别适合栽种高山蔬菜。镇里为一些生产大户和公司创造条件,依靠大户和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而这些条件里最重要的还是水利基础设施。
在双河镇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技术示范园,镇长湛鸿介绍,2018年龙堡塘水库开始建设,蓄水能达70万立方米,将彻底改变这里的农业灌溉用水条件。“目前,全镇3 800户1.2万余人,高峰期接待游客近3万人。双河镇由原来的贫困镇发展到现在,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8万元。”说到产业助脱贫,湛鸿非常自豪。
重庆市渝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合兴对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2008年年初我来这创业时,这里缺水严重,存不住水。2010年后,镇上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有了2口能蓄8万立方米的山平塘,给了我们把产业做大的信心;2016年到现在,全镇蓄水池增加至400多口。现在,公司在这里流转了4800多亩土地,建设了14个示范基地……”王合兴的话匣子有点收不住了。
在双河镇,不论是大户带动农民个体致富,还是产业发展助脱贫,水利基础设施提供的支撑作用都突显出来,水利扶贫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培训专业性人才 开展“滴灌式”帮扶
在水利建设技术帮扶方面,水利部对口帮扶成员单位全力“造血”扶持,各级单位组织35批次235名技术人员赴武隆区开展了技术帮扶。
同时,水利部针对武隆需求,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三年共培训技术干部272人次,留下了一笔带不走的人才资源。
水利部自2016年开始新一轮定点帮扶重庆以来,鄂竟平等部领导多次深入武隆开展调研,水利部司局级领导10多次深入武隆开展扶贫工作,为武隆量身定制帮扶新“八大工程”,对武隆开展“滴灌式”帮扶。
水利行业倾斜支持、贫困户产业帮扶、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帮扶、水利建设技术帮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贫困村党建促脱贫帮扶、内引外联帮扶,新“八大工程”直面水问题,使武隆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脱贫攻坚发挥了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水利干部在武隆大地上稳步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