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让贫困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山西2018年水利扶贫工作回眸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6  来源:中国水利报  浏览次数:645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山西脱贫攻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

  作为中国缺水最严重省份之一的山西,水利扶贫对于破解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瓶颈问题、补齐水利基础薄弱短板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山西水利坚持把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水利支撑和保障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民生水利作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农村饮水、水保生态、农田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水利扶贫“答卷”。

  一处处农村饮水工程,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汩汩清泉;一条条高效节水管道,让群众用水有保障、浇水更放心;一个个生态治理项目,让昔日的瘠坡薄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饮水安全

  抓牢主要矛盾 聚焦深度贫困

  站在自家小院,看着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丁樊村村民冯培文满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丁樊村所在的万荣县地处峨嵋岭台地,这里土厚水深、十年九旱,是有名的“干圪垯”“旱圪垯”,也是省定贫困县。

  “‘宁给一口馍,不舍一口水’说的就是我们这里,真的是滴水贵如油。”回忆起昔日靠着集蓄雨水过活的艰辛,冯培文感慨万千,“不仅缺水,水还不干净,总有一股泥腥味,看着脏,喝着苦。”

  虽怀抱黄河,祖祖辈辈却因水而困、因水而愁,饮水不安全问题成为万荣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这一窘境伴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而结束。2018年,万荣县先后为全县14个乡镇132个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不久后,全县农村群众将全部喝上干净、便捷的自来水。

  “现在我们喝上了放心水,一拧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就像甘泉一样,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冯培文说。

  据2005年普查,山西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 09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0%左右。山西山多川少,地形复杂,解决全省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千万个“山庄窝铺”,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要补齐‘三保障’短板,农村饮水安全要做到改造一地、销号一地。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聚焦深度贫困,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持续发力、尽锐出战,打赢三年脱贫攻坚战。”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

  迎难而上,攻坚拔寨。近年来,山西持续实施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全覆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多个阶段、高强度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数据显示,全省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3.3万处,2 418万农村人口受益,国家投资基本达到普惠,农村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

  2018年,山西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工程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截至10月底,全省已落实资金14.88亿元,完成投资12.08亿元,完工工程受益村庄3 476个,受益农村群众189.67万人,其中贫困村2 057个、贫困人口39.3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从“无水喝”到“有水喝”,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一处处饮水工程为广大农村群众送来了甘甜的水,更是幸福的泉,因水而活、因水而变的故事在三晋大地不断上演。

  水土保持

  提高山河颜值 强壮脱贫筋骨

  “山山和尚头,处处咧嘴沟。十年九不收,谁见谁发愁。”阳高县大泉山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而这里描述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大泉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通过产业与水保生态相结合,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目前已造林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昔日满目疮痍的大泉山变得草木繁茂。

  “大泉山之变,是新时代水保生态建设的缩影,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阳高县水务局局长刘兴明如是说。

  的确,大泉山之变,变的不仅是环境,还有农民的生计。“过去地里基本没啥收成,吃饭就是喝糊糊;现在坡地变平地,‘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一亩地能收近千斤。收入多了,天天都是好日子!”大泉山村82岁的村民张有旺对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提高生态颜值,强壮脱贫筋骨。近几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山西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提速。截至2018年9月底,山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1.8%,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强度大为减轻。

  如今,通过治理,像大泉山一样实现水土重生、山川焕彩、脱贫致富的地方越来越多。

  沟壑多、坡地多的石楼县,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发展“沟域经济”,引导企业投入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特色产业。平顺县围绕宜林地、林缘地、梯田地等地块,大力推广连翘种植,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水保生态建设的新路子,让“连翘”成为“摇钱树”。在龙交乡寨子上村,昔日杂草丛生的长嘴沟,如今建起了养鱼池、养牛场、养羊场,沿着沟道蜿蜒而去,荒沟荒坡华丽变身为“好江南”。

  “治山治水始终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主题,保持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以水保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山西省水利厅厅长常书铭语气坚定。

  据了解,2018年,山西省将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90%安排到贫困县,截至目前,58个贫困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0万亩,为目标任务的89%,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绿色不断延展,希望不断升腾。水土流失治理“锁”住了黄土高坡的山和水,生态文明理念在三晋大地不断播撒,生态变好了,脱贫路宽了。

  农田水利

  补齐薄弱短板 增强致富能力

  缺水是省情,如何让有限的水种出更多的粮?这也成为山西省解水困惠民生的努力方向。在大力推进灌区建设的同时,积极促进农业节水转型升级成为山西水利扶贫的又一重要举措。

  位于全省最南端的芮城县,靠着黄河,一度却只能望水兴叹。随着大禹渡扬水工程的建设升级,目前灌区灌溉面积达50.84万亩,受益人口26.8万人。

  “自从用上黄河水,浇一亩地的费用从100多元降到20多元,节水改造后,省工省时省钱还保丰收。”西陌镇柏社村村级水管员吕发娃欣喜地说。

  由于供水得到保障,灌区内几乎无空白耕地,许多受益村成立了苹果、梨、中药材、养殖等农业合作社,一批高效观光种植、莲菜、养鱼等特色农业应“水”而生,蓬勃发展。

  山西近年来在贫困山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打造千万亩高标准旱涝保收田,农田实灌面积突破2 40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以农业节水为主攻方向,推进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转变,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2018年年初,全省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目前已完成20万亩,投资15 500万元。

  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山西还着重做好贫困地区大水网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着力提高贫困地区防洪减灾能力,重点支持干旱问题突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山洪沟和易受洪涝灾害区的防洪治理。2018年,全省58个贫困县共安排中央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1 559万元,省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1 072万元,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资金1 344万元,合计3 975万元。

  数据显示,山西省流域面积200~3 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河长1 358公里,投资30.6亿元,涉及贫困县58个;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3座,全部在贫困县。2017年12月29日,山西省水利厅提前下达2018年第一批中央水利发展资金;2018年3月下达第二批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目前,已完成中央投资的80%。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距中央全面脱贫的部署要求还有两年的时间。补齐水利短板,增强发展能力,山西在加快水利扶贫的前进道路上从未止步,正朝着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掉队的目标昂首阔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