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浙江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早在2003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率先在浙江启动实施。15年的砥砺奋进,浙江建成了2.92万处供水工程,农村供水人口约3200万人,基本结束了千万农民喝水难的历史,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对照城乡供水同质的新标准,对照新时期美丽乡村的需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全省仍有800余万农村供水人口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迫在眉睫!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2018年,浙江省正式启动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省努力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基本建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农村饮用水体系,完成涉及农村803万人的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任务,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达标率达到90%、全省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85%,全面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一滴水,可以映照千万农民的生活品质;一滴水,可以折射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的号角已经在浙江大地吹响。坚持城乡饮用水同质标准,落实县级统管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这场“从源头到龙头”保障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的行动,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注入了新的动能。
强化源头保障,构建保供水大格局
饮用水是广大农民的“生命线”,水源又是“生命线”上最重要的一道关口。
因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我省在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单村供水工程,水源保障能力偏弱。特别是干旱高温季节,水量不足时有发生。
为提高供水保证率,强化水源保障,我省着力加强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充分利用水库、山塘、小水电等已建工程现有条件,城市水厂以大中型水库为主水源;乡镇水厂以小型水库为主水源,综合实施库塘(山塘)联调、多塘联供;单村水厂以山塘、溪流堰坝为主水源,大力实施原水管道延伸,积极引流小电站发电尾水,形成农村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
在典型山区市丽水,今年3月1日起,由丽水市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的形式落实“用上佳的生态理念保护这一片青山绿水”。该《条例》也是全省首个关于农饮水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水源有了保障,农民喝好水就有了指望。而一根根延伸至农民家门口的自来水管道,不仅连接了生命之源,也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的村道上,当地水库联村供水项目的水管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这几年我们不断在提升发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农村饮用水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我们的工作与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群众对继续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的呼声依然很强烈。” 杭州市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农饮办主任李昇霞说,2018年,临安将完成70个工程建设,覆盖15个村,“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早日喝上好水!”
和临安一样,全省各地正在大力实施城市管网延伸,按照能延则延、能扩则扩、进村到户要求,保障城市管网延伸段生活用水水质、水量和水压,构建城市供水县域网;乡镇管网按照能并则并、以大带小要求,尽可能形成规模化局域网;单村管网按照村庄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四好农村路”等统筹管线埋设;对于高山、海岛等分散供水点,则结合下山脱贫等优先移民,近阶段主要采取购置储水罐、家用净水器等措施,努力保障饮水安全。
如此勾勒的蓝图下,至2020年,全省新增改造主干管(水厂至村口)1.2万公里以上,新增改造村内管网2.9万公里以上,单村供水工程覆盖全省人口规模控制在15%以下。
加强净化检测,确保饮水水质达标
“源头”有了保障,但村民打开水龙头时要想喝上安全好水,还有赖于水质安全的管控与处理。
提升水质达标率,关键在于加强水厂建设,规范净化消毒。按照城乡同质的要求,浙江正在编织一张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天罗地网”——一是水厂必须配齐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建设水质净化处理设施,强化消毒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运行管理。二是严格规范净化、 消毒等制水环节操作流程, 保障净化消毒设备正常运行。 三是严格水质检测,乡镇水厂必须配备独立的水质化验室,每天开展水质自检, 单村水厂要定期抽检送检。
在义乌上溪镇白岩村供水站,你会经常看到义乌市自来水公司水质化验员陈照庆正在进行水体采样。据他介绍,这样的样本采集每周进行一次,采回去以后还要再做外观、微生物等指标检测。
白岩村位于义乌上溪镇一处偏远山区,这里常住村民有200余人。从前,地下水、山塘水、山涧水等是这里村民的主要水源,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什么水够喝就喝什么水”。这些水,都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被村民所饮用。
自从2018年装配有全自动系统设备的供水站建起来之后,村民们的水质安全也有了保障。而在义乌大陈镇龙门脚供水站里,余氯、浊度、PH值等水质指标实施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为当地村民饮用水水质提供了可靠的长效保障。
从无处理,到有处理,从不定期抽检,到定期抽检,甚至实时监测,包括水厂、水站的设施提升,专业人员的进驻、操作,多措并举,每一环节的完善与提升都为农民饮用水提供了更大的水质保障。全省各地水利部门都在为此全力投入,积极履责,着力加强水厂建设,强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水质净化消毒。不仅如此,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也为水质消毒、检测和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大幅度提升了水质安全保障水平。譬如,温州市借助“互联网+”,在永嘉、平阳、苍南等地开展农村供水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建设试点,在区域内的小型单村水厂水源地、水厂、末梢管网等地设置信息采集点,实时上传水源、水量、水质信息至管理平台,由区域管理中心专岗监控、专业处置,实现单村水厂远程集中控制、统一管理,全力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