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之命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指引下,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水平更上新高,水利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齐心合力共圆伟大复兴梦的强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水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治水理念不断完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水生态环境建设的40年。
大国重器
撑起日益完善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重大水利工程关系国计民生,是造福民生的主力,是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骨干和关键,是兴国安邦的“重器”。
40年来,党和国家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一个崭新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经典“重器”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起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1984年,乘着改革的东风,云南鲁布革水电站作为引进外资的试点,拉开了水电工程建设改革的序幕。之后,黄河小浪底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撞击,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摸索了经验。建设模式的开放创新,为大规模水利工程高质快速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了从弱到强、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江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水利建设高潮迭起,一大批世界级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开工并建成投入运行,成为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标杆,中国由水利大国迈向水利强国。
翻开历史的画卷,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为时代发展泼墨添彩:历经十多年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为世界开发、治理江河提供了全面科学的宝贵经验,让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治淮19项骨干工程等大江大河防洪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防洪减灾体系。
我国水电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水电作为清洁能源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了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蓝图。目前,已批复立项134项,累计开工132项,已有23项相继建成。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在打造国家优质资产的同时,成为拉动内需、助推经济增长的强劲力量。引江济淮、引汉济渭、滇中引水、西江大藤峡、新疆阿尔塔什……一个个谋划多年、号称“世纪工程”的标志性“重器”正拔地而起,成为固本兴国的重要支撑。
水之兴在于建,利之效在于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治水方针的有力有效落实,全社会治水兴水热潮全面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全面展开。在推进水利跨越发展的同时,新形势对水利部门提出重大考验:如何建好用好水利工程?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注重统筹规划,坚持建管并重,加快推进改革创新。
在水利建设管理方面,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水利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广中小水利工程集中建设管理,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项目管理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提升了水利建设管理专业化水平。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定两项经费落实渠道,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推进工程管养分离,实现维修养护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创新探索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以“五小”工程为重点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和管理考核,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与此同时,水利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在重大问题研究、技术引进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水利科技在泥沙研究、坝工技术、水资源配置、水文预报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和除险加固成套技术、堤防隐患探测与抢险技术、大型喷灌机系统等一批先进技术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有力提升了水利行业发展水平。
大国重器,国家安全的有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成为防汛抗旱防台风的中流砥柱。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堪称典范。2010年、2012年,长江流域两次遭遇比1998年还要大的洪水,通过科学调度三峡工程拦蓄洪水,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削减到4.5万立方米每秒下泄,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广大防洪保护区的安全。正是因为手握重器,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旱防台风才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干堤无一决口,江河湖库险情有效控制,伤亡失踪人数屡创新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防汛安全保障。
大国重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重大水利工程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强力支撑着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四年来,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南水成为京津冀豫鲁地区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使黄淮海平原地区1亿多人直接受益,有力支撑了中部崛起和京津冀协调发展。“以前喝水基本靠去挑水、买水,家里没有抽水马桶,楼房在设计时根本不用考虑供水系统,因为当地没有水。”河南平顶山市石龙区90岁的沈君振说,如今南水北调水来了,家里通了自来水,每天可以用好水泡茶,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多喝几年南水”。老人的心愿反映了北方很多一直“喊渴”地区的百姓心声。
大国重器,人民群众福祉的有力保障——重大水利工程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提供澎湃动力。已开工的13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中西部占75%,贫困地区占56%,成为名副其实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青海引大济湟工程涉及大通、乐都等贫困地区,灌溉面积约100万亩,可解决300万人的供水安全问题,这对于青海东部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用非常巨大。
改革开放40年来,重大水利建设愈来愈成为服务国计民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强劲搏动,谱写出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水惠民生
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治水得福
兴水利、除水害,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40年来,水利改革发展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民生水利工程润泽民生,成为护佑人民平安幸福的安全保障。
“引洮通水暖人心,这是万年幸福根。喝干一碗洮河水,味道要比矿泉美!”在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通水之际,定西市安定区内官镇满头白发的民间艺人唱着快板兴奋不已。江西永修县栗山村通了自来水,村民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水质和服务。
让老百姓有水吃,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集中解决了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与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目标。
进入新时代,老百姓不仅要有水吃,还要吃好水。“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看我的牙,我真的很尴尬,连笑都不敢张嘴。现在喝上长江水,再不被高氟水困扰了!”河北省沧州泊头市播音员于红蕾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着说。于红蕾敢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是因为她喝上了南水北调工程送来的优质长江水。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批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结束了项目区群众吃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的历史,明显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一股股清泉流入千家万户,流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自从水库除险加固后,今年汛期每天都能睡安稳觉。”住在湖南祁东县源山水库旁的龙新月高兴地说。2017年,湘江归阳段出现超历史纪录洪峰,在严峻汛情的考验下,祁东县境内水库除险加固后运行可靠,有效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
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盆水”,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3年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2012年以来,又先后实施了全国重点小(2)型、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40年来,一轮轮的除险加固,消除了悬在人民头顶的“定时炸弹”,恢复了工程效益,促进了地区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一蔬一饭。改革开放40年来,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超过3.2亿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度提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2017年的0.548;全国建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77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600多万处,供水服务人口9.4亿人。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力推进,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美中国
新时代水生态水环境日益向好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水沟,腥臭味刺鼻;现在空气变清新了,环境也好了。”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西涝淀村60岁的季宝生说起唐河污水库的变化,充满感慨。20世纪70年代,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趋严重,距离白洋淀仅2.5公里的唐河污水库深受影响。今年5月,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作为雄安新区水环境治理一号工程,整治成效不断显现。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绿色之本。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急需做好水生态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树立“大”的水资源观,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谋求更高层次的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和积极践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起来,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渗透到整个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
近20年来,一大批生态调水工程相继实施,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绿色颂歌。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让尾闾重现碧波万顷;引江济太工程持续实施,有效缓解了太湖区水污染问题;黄河实施调水调沙后,在有效缓解河道泥沙淤积的同时,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甘肃石羊河生态治理,让民勤免于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南水北调工程早已不是单纯的供水线,而是践行“节水优先”方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东中线全面通水4年来,采取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被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修复水生态,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京津冀鲁豫的地下水水位均有所回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滹沱河时隔20年再次形成大水面,当地群众经常在两岸边观水、嬉戏。这归功于水利部稳步实施的以南水北调水为主的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
一项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山河披绿、百姓致富。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的福建长汀县,经过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嬗变为生态良好的“聚宝盆”,生动地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个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人水和谐,满足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一座座绿色水电站的生态改造,在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照亮乡村,美化家园,活了资源,富了百姓。
…………
河湖连通,水土保持,修复生态,水美中国,一手靠建设,一手靠管理,两手发力,才能有效地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随着习总书记的一声号令,我国在河湖管护方面,创造性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合力,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紧抓制度落实,集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推动河长制尽快从“有名”到“有实”转变。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如今,32万多名党政河长、60多万名村级河长上岗履职,不仅见河长,而且见行动、见成效,很多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坚持不懈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依法从严从重处罚非法采砂行为,推进非法采砂入刑实践,近年又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与采砂管理责任制有机结合,不断取得新战果,人民群众高声叫好。
水资源管理方面,逐步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取水许可、水权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进一步控制水资源消耗,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2001年,水利部启动水利风景区评价工作。如今,以水域、水利工程为依托,水利风景区不仅维护了工程安全,涵养了水源,保护了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美丽中国”的生动演绎。
2016年,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一条条“最美家乡河”的评出,找回了“乡愁”,展示了河流之美,传播了爱水护水理念,营造了“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谱写人水和谐绿色颂歌,是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涅槃。
回望过去,治水鼎基崛起路;展眺未来,安邦惠民复兴歌。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呼唤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治水亦然。
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水利部党组基于治水矛盾的转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治水的总基调: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面对新时代的新呼唤,水利改革发展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补齐工程短板,重点推动实施防汛水利提升工程、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以及信息化工程;加强水利行业监管,续写水利事业的辉煌篇章,充分满足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