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为乡村振兴“铺路”
溪头乡利光村路成网渠相连。 |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高坪区坚持民生至上的发展理念,把改善基础设施,增进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十大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实施,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着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秀美山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致富路铺到家门口
全区100%的村、90%以上的组修建了水泥路或柏油路
胜观镇周寺祠村,蜿蜒的村道公路连接着周边村落。公路上,不时有满载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货车、摩托车穿梭而过,“嘀嘀”的喇叭声响彻秀美的山村。
“公路修通了,我家猕猴桃园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多,林下还种植了100亩西瓜和50亩花生,给我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民周彤是猕猴桃种植大户,通村公路建成后,他家的猕猴桃园由原来的15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400亩。
10月11日,笔者踏访高坪部分乡村,随处可见纵横交错的村道组道,直通村民家门口,连通产业园区。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交通的便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成为历史。
高坪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交通+旅游”“交通+扶贫产业”“交通+新村建设”等发展模式,该区聚焦农村出行难、发展难的实际,大力实施“交通扶贫”工程。近3年来,全区共投入41084万元,新建村道668.8公里、组道和入户路748公里、乡村公路桥24座,打通农村断头路78.8公里,建成旅游公路75公里,便民路150公里。目前,全区100%的村、90%以上的组修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
生产生活用水有保障
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村民普遍告别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状况
鄢家乡是高坪区有名的旱山乡。近年来,该乡紧紧依托国家水利项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效破解了水利投入难题。
10月9日,笔者在鄢家乡土巴寨村看到,一条条水渠像一根根血管,将山上的蓄水池和山下的田块连在了一起。村民田文琼正在浇灌地里的花椒树。
“我们这个地方山高坡陡,过去一直靠天吃饭。如今村里建起了山平塘、蓄水池等,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田文琼说。
在擦耳镇新拱桥村,整治一新或新建的蓄水池、山平塘有序布置。山脚下,田块成型、水渠配套。这样的场景,在全区随处可见。
据悉,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高坪区大力开展田间地头“毛细血管”畅通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低洼地治理工程,在长乐、东观、螺溪等乡镇新建中小河流堤防10.2公里,改造和维修渠系350.35公里,新建、维修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提灌站及水库等2000余处,实现了池渠配套,纵横成网。同时,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0处、分散供水工程1535处,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村民普遍告别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状况。2019年有望全面实现一体化集中供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