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的“海绵城市”,临港区正试点一种生态友好型项目,以取代这座正面临海平面上升长期风险的海滨城市的传统防洪和排水系统。
中国迅猛增多的混凝土设施经常堵塞水的自然流动。为逆转该趋势,海绵城市概念专注于建造湿地、房顶植被和可渗透雨水的园林等绿色基础设施。“在自然环境中,大部分降水都渗入地下或被地表水接收,但这正受到大规模不渗水的坚硬地面破坏”,阿卡迪斯公司中国水管理项目负责人迪欧比拉说,“如今城区仅有二三成的雨水渗入地下,因此自然水循环被打破并导致水涝和地表水污染。”
在临港,宽阔的街道两侧建有可将降水渗透到地下的人行道。遍布土壤和植被的雨水园林被用作中央储水设施。庞大的人造滴水湖帮助控制水流,各种建筑物配备绿色房顶和水箱等设施。自从北京市2012年遭遇灾难性的大积水以来,科学自然的疏导城市水流在中国政府日程表中的重要性就迅速上升。2015年中国推出先在16个城市试点又在后来扩展到包括上海在内的30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倡议。“首先要做的是尽力保护或恢复自然水系,因为这是降低洪涝风险的天然途径”,同济大学教授李辉(音)表示。
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时使每个试点城市的20%建成区具备海绵城市功能,这意味着当地至少70%的降雨被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时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一要求。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