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互联网+”一定会给农业带来根本性变化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01  浏览次数:487

农业部、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8部门在联合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农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该院信息研究所是农业信息科技创新的具体研究单位。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一定会给农业带来根本性变化。

记者: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现代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亟需通过农业信息化予以提升。请您谈谈如何才能使农业和互联网“+”起来,以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使之与第二、三产业接轨?

许世卫:互联网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与一二三产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是传统产业领域,这个领域的现实是,最先进的技术和最落后的方式同时并存。一方面,农业生产中诸如超级杂交水稻等这样一些世界一流科学技术成果已有应用,另一方面,在一些较偏远地区,仍然有“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这种差异,是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讲是自然因素决定的生产,需要借助光照、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这种自然客观条件在整体上很难控制,“互联网+”的意义因而显得尤其重大,把这么多自然存在因素与生产调控因素结合在一起,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依托信息技术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支撑底盘,再将农业放在这个底盘上,既遵守自然生产规律,又利用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记者: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电子商务。请您介绍一下,如何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将农产品生产与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有效对接,改变过去的产销对接方式,使“农超对接”转化为“农销对接”?

许世卫:目前,电子商务正在飞速发展,当然它不是在农业领域最先出现,而是最先出现在生活消费品、工业消耗品等领域。因为相对农产品来说,在产品形态、流通价值、服务供给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电子商务都更容易实现。那么,为什么农业领域在整个电子商务浪潮中是后发的呢?这是由农产品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形态是鲜活状态,运输需要冷链保鲜,对物流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流通成本,而农产品的价格本身是比较低的。其次,尽管现在对很多农产品都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但实际上,农产品的天然属性使得成品和标准常常难以完全相符。

“农超对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新型的商务模式可以使得实体店对农产品进行直接采购。这种农户和消费者对接的方式缩短了农产品运输距离,减少了流动销售时间和流动成本。当然“农超对接”也不是万能的,其发展也是有条件的,要看具体的生产主体、销售经营方式、农产品类型以及消费季节。从生产到消费,其产品过程已经形成了社会分工,这是分工的系统化与专业化,是社会的进步。如果人为地缩短产业链,长远来看效益反而降低了。所以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一种模式,有了新的技术固然好,但是需要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并因势运用,应仰望天空,更应脚踏实地。

记者:利用农业大数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保证服务的全面化,增强决策的正确性,这就是农业信息化。请您谈一下,如何使现代农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许世卫:国务院去年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我认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数据是相对于传统数据而言的,实际上我们以前进行的各种数据分析、形势分析、情报分析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大数据是最近六七年才明确提出的概念,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数据非结构化、价值低密度与处理速度快。对农业大数据而言,其数据来源于多个方面、多个过程并有多种数据存在方式,这种大数据理念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式,其结果更可靠,用途更广泛,结论更可信。

对农业大数据,我觉得就是要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提升预测、预警能力。要积极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的发掘运用。大数据推动农业发展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加快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加大示范力度,提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农业部现有21套信息采集系统,约有300张表格、上万个指标,这些支撑了我们农业信息获取体系。但从提前释放市场信号、提早做出各种预案的监测预警需要出发,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即时数据的采集。同时,把气象数据、市场数据即时采集和有效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解决我们目前农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记者: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农业还是传统农业,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到目前,“互联网+”农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许世卫: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在智能化生产上,“互联网+”就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合理施肥、灌溉,精准化的栽培与养殖,这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应用。如收获时农机具的调度,过去在机收时,要又快又好地找到合适的收割机、农机手,要找到有需求的农户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通过平台就可以查看收获进度,满足各自需求。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互联网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很多农产品现在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在全部商品中占的比例还不到4%,但这也让人看到了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销售的希望。可以说,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市场还是非常广阔的。

记者:在“互联网+”领域,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请您谈谈“互联网+”农业下一步推进的内容和方向。

许世卫:在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只是一种新的手段或者说是新的牵引力。遵守农业本身的客观规律并善用这种新手段与新牵引才是正确道路。“互联网+”农业,重点一定要放在优化农业本身,也就是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上,并不断应用互联网新手段打造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努力。目前我们离智慧农业还有不小的距离。发展智慧农业不只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的需要。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套智慧农业的技术体系也是为下一代人准备的。再过二三十年,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可能会通过土地流转转化成大规模机器操作,这种智能装备的实现要靠智能化核心来支撑。未来农业向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的基本功能一定不会变,但农业方式、农业效率、农业形态等一定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发生很不一样的变化。

未来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这是我的本行,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多年以来也都很支持。这里说的监测预警,不仅是针对生产,而且包括对生产、消费、贸易的整个产业链数据的获取、分析、应用全过程。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的结合也是个大问题。如何把农业划分成线上线下,线上如何带动线下,线下如何支撑线上,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记者:“互联网+”将会给农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请您对“互联网+”农业的远景做一个前瞻。

许世卫:我认为,根本性的变化,不是量变,而是深层次的质变,农业增长的方式、路径、观念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过去我国恩格尔系数是比较高的,购买食品是基于实现温饱的需求,但在未来可能就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附加很多让人享用的东西在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商品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大的趋势是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把事情简单化,尤其要考虑到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当中,占比例比较少但数量依然很大的那部分群体,这部分人群大多是涉农的,这是“互联网+”切不可遗忘的。     来源:搜狐财经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