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成都将分区分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30年建成区80%以上变身“海绵”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3  浏览次数:570
     环城生态区、新建小区、市政道路和广场、公园绿地……这些都将成为城市海绵体。8月1日,成都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计划,成都将按照分区、分类的方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成都建成区80%以上都将变身“海绵”。
     成都将按照“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山、水、林、园、田”生态本底对城市的生态支撑功能,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其他各类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和同步移交管理,或是因地制宜采取微地形处理、屋顶绿化、透水铺装、柔性防水基础、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按计划,成都将在八大类工程中分类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将按照“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的要求,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片区和项目。 
     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工程,将加快实施小型水库、农田湿地、中小河流整治等建设,强化133.11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下渗和调蓄作用,有效控制地面径流。
     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实施河流综合整治、湖泊湿地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即新建小区和建筑都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和旧城区、老旧小区,通过有机更新等项目进行海绵化改造。
     海绵型绿地工程,则要求新建公园绿地应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周边区域内涝防治的能力。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工程,将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增强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消纳功能。
     海绵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要求新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要修建绿色屋顶,配套屋面和地面雨水的积蓄回用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已建成的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应逐步进行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工程,加快实施城镇易淹易涝片区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同时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   来源:中国管道商务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