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农业部、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方案》提出11项主要任务,在生产方面,重点突出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强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经营方面,重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在管理方面,重点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支撑决策,着力点在互联网技术运用,全面提升政务信息能力和水平;在服务方面,重点强调以互联网运用推进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在农业农村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它带来的是对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是国家发展战略,“现代化农业”是“十三五”重中之重,那么“互联网+现代农业”会产生“核爆级”的福利惠及农村、农民、农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链所有的参与者。这一次八部委联合,以专项行动方案来部署“互联网+农业”,时间节点、目标任务都已经非常清晰,会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怎样的新动力?
关于这一话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您认为什么是现代农业?按照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水平,对照现代农业标准,还有哪些差距?
李国祥:现代农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它的核心就是引进现代的生产要素。在我国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把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中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业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又能给我们的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经济之声: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定能否解决我们目前农业的问题?
李国祥:这应该可以解决很多“老大难”的问题,例如过去农民把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有时候卖不掉,有时候消费者又买不到想要的农产品,这就导致了“两头叫中间笑”问题的出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起来,从而调动起生产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生产出更加优质、更加安全的农产品,另外,消费者也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品质更高、安全性更好的农产品。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大数据更好的进行农业管理,同时更加精准的运用农业政策,从而让我们的农民得到获得更多实惠。
之前,一提到互联网+农业,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电商”,农业电商,农户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生产资料、可以不出山、不出村屯把农产品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而农业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部分,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只做单一的电子商务或者单一的公共服务是不够的。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王春晖院长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经济之声:具体到农业产业链系统来看,互联网+现代农业要加什么?这里面包含了哪些要素?
王春晖:整条全能产业链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分别是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和物流环节,它对于整个农业资源以及要素的共享开放、聚合,以及“互联网+农业”的信息透明化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之声:这一行动方案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春晖:突破口主要是对传统的农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例如对水、土壤以及种子的监测采取智能化的手段。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