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00多年建城史、近400年建都史的沈阳,是座因水而得名的城市,有自来水的历史却只有100年。回眸百年,从打井挑水到自来水进户,沈阳人的用水经历了从拓荒到巨变的历史进程,现在的沈阳人感受着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辽宁水务百年”这一策划,就是要讲那些跟居民用水相关的历史故事。
从1905年算起,沈阳的城市供水历史已有100年。但在1936年之前,沈阳的“自来水”只供给日本人使用。1936年,奉天市长李德新主持,在万泉公园建起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水塔,为沈阳人供水。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厂回到人民的手中,沈阳人民为建设水源地忘我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沈阳市区供水面积已达670平方公里。
老井中,八王寺井最有名气
在清末民初留下的旧照片里,印象深刻的是一张马拉水的照片,那是早期沈阳居民用水的真实写照。
那时,居民吃的是浅层地下水,饮用水来自“大口井”。当时的“大口井”有的是以砖砌,有的是用石砌或木头砌成的。直到19世纪末期,沈阳居民取水时仍要用吊桶人工提水,那时已经开始有辘轳和牲畜拉水。如今,当年的“大口井”已经不在,可还是有几口有名的井,连着它们的故事一起流传下来,如酿酒的老龙口井、做饮料酱油的八王寺井、泡茶的北市老井……最著名的当属八王寺井。
八王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 112号,在八王寺门前东南50米处有一眼清泉,俗名八王寺井。 《沈阳县志》记载:“井泉清冽甘芳,为沈阳诸泉之冠”。而它的出名,要从康熙皇帝说起。据史料记载,康熙东巡盛京时,主要靠骆驼从北京运玉泉山上的水来饮用。因路途遥远,玉泉水到沈阳时已沉淀浑浊。随从们便试着用八王寺井中水清洗装水的容器。随从从井中舀水一尝,竟比玉泉水甘冽。康熙皇帝大喜,从此开始饮用八王寺的井水,称它为“东北第一甘泉”。
从那以后,八王寺井声名大震,盛京城的百姓纷纷来此汲水。传说,有人用井水做豆腐,豆腐白嫩香醇;有人用井水做大酱,大酱色泽纯正鲜美;有人用井水煎熬中药,药力倍增;有人用井水沏茶,茶水甘香爽口。史书记载,当时位于北市场的德泰轩茶馆,每天都要用一辆马车装上8个大木桶运送八王寺井水泡茶,以致茶客盈门、生意兴隆。一时间,方城内所有茶馆,统统在各自的店铺前悬挂上“八王寺好甜水”的招牌。
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建起第一个市政水源
冯惠远,退休前是沈阳水务集团的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沈阳市政供水的雏形始于1915年。
1905年,日本侵略者接管了沈阳,于1911年在奉天驿(今沈阳站)打井提水,建水塔,供火车使用。 “这眼井可以说是沈阳地区出现得最早的自来水设施,实现了拧开水龙头即有水的先进生活方式,这对当时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而言是个奇迹。 ”冯惠远说,“只不过,它不为市政服务,而是满足日本侵略需要的工具。 ”
1912年,日本殖民当局将沈阳东至和平大街、北至市府大路、南至南十马路的大片土地划为 “满铁附属地”,随后将大批日本人移居于此。为方便居住在附属地的日本人生活用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于1912年开始修建“千代田水源”,这就是位于今天中山公园的中山水源。这处新水源直到1915年修成通水,由此拉开了沈阳城市供水的历史。 “这处新水源的一号井深10米,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块砖都是从日本东京运来的,而且带有1912年编号。 ”冯惠远强调说。
这座水塔高38.5米,管道约1公里长。这个水源除了取水井,还有机房、水塔,经过铺设的管网到达用户家里,具备了供水系统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这座水塔的高度在上世纪20年代超过了故宫的凤凰楼,成为当时沈阳最高的建筑物。它是沈阳第一个真正为城市供水的水塔,是沈阳城市供水诞生的标志。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 《奉天二十年史》对这一水源地有如下记载:“从水源地挖直径、深度各三十尺的聚水井,依靠机械力往十万加仑的水塔抽水。市内水管在大正四年(1915年)二月结束了全市安装,建成了可供5万人的用水设备。 ”
冯惠远告诉记者:“这个水源当初只为附属地内的日本人使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这座老水塔被拆除了。 ”
1928年,公园里又修建了一座水塔,至今仍在。
1936年,奉天市长李德新建起万泉水塔,为沈阳人供水
在沈阳市大东区万泉公园内,有一个水塔默默地矗立了90年,水塔有12根水泥柱直冲塔顶,柱子的顶部向外翻卷,在塔顶形成花蕊翘势,极为别致,称为“万泉水塔”。
冯惠远讲道,“万泉水塔”的设计施工都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它是最早给沈阳人民供水的水塔。
“李德新时任奉天市市长,曾留学日本。他在1927年给当时的省政府的呈文写得相当好,很有名气。 ”冯惠远说。记者查到了这份呈文,李德新写道:“自来水为市政根本计划中之首要问题,实亦文明都市必有之建设,举凡一切卫生设备,莫不与自来水息息相关。自来水如不举办,则所有卫生设备均不能见诸实行,空言卫生,于事何济。况自统一以来,南北各地竞相建设,沈阳市为东北省首之区,一切设施何能后人,是举办自来水益为刻不容缓之图。 ”
1929年,在李德新的倡导主持下,奉天市政公所成立了 “沈阳市自来水计划委员会”,委员会最终选择了浑河、小河沿、八王寺、商埠地南部4处水源地,并以“水质素称优良”的小河沿、八王寺作为一期工程水源。
1933年,奉天市政公所成立自来水筹备处,称“净水道工程”,开建万泉水源地。水源地占地1万平方米,建水塔1座,砼体圆形井4眼,电机水泵3台套。1936年6月建成并通水,日送水量1.5万吨,主要是向城内大小南街和原商埠地供水,市内设的25处售水站开始营业。
1965年,万泉水塔及旧供水井被新设备取代,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04年,万泉水塔被列入沈阳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953年,在街头建起的水栓成了沈阳人儿时的记忆
冯惠远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摆在水务人员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水源整修,迅速恢复城市的供水能力。当时,东北、华北设计院尚未成立,人才、设备极度匮乏,自来水厂在没有专业勘探、设计、施工队伍,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以徐复泉为代表的老一辈供水领头人带领干部职工历经艰辛,大胆实践,自己勘探设计施工,开发水源,闯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城市水资源的单位。“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沈阳进行水源工程建设。工程队的条件真叫艰苦,全部的工程设备就是三件宝:小绳、铁锹、大洋镐。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长期吃住在工棚,昼夜工作在施工第一线。 ”冯惠远告诉记者,在徐复泉的带领下,自来水厂相继修建了沈阳南塔、于洪、丁香等9处大型水源地和供水工程。
家住铁西区的王浩是个70后,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孩子们在外边抢水的日子。 “几栋房子中间有个公用水栓,有用扁担挑的,也有全家出动拿盆接的。那时的放水栓的地方好比现在的‘业主会所’,女人在这里边洗衣服边闲聊,男人们边洗脸边偷听。 ”王浩讲道,“夏天最热闹,可以玩水。冬天比较惨,水栓没有防冻措施,天一冷就冻结了,人们就用热水烫,冰化开后出水,很快又结成冰,小孩儿们就去那儿打‘哧溜滑’。 ”王浩说,母亲现在还留着个大水缸,不过用处不大了,因为沈阳很少停水。
王浩说的水栓是从1953年开始集中安放的,到1976年,自来水公司开始引水进户。居民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流出自来水,供水时间也逐步由“早、中、晚三峰供水”变成了全天候供水。 来源:中国管道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