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该县采取“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镇化”的模式,强力推进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水务公司,依托“一江三库”(嘉陵江和思德、油房沟、平昌友谊三座中型水库)为骨干水源,建设大型集中供水工程,逐年实施管网延伸,逐步实现分片、分区域集中供水。目前,该县日供水能力已达5.1万吨,城乡一体化供水框架基本形成。
饮水安全成“心病”
吴晓斌是柳垭场镇一家餐馆的老板,从事餐饮生意已经10余年。他告诉记者:“做餐饮用水量大。以前,为了确保饮水充足,我在厨房里打了口井。如果停水了,我就用井水。”记者在吴晓斌的餐馆看到,厨房的角落里还建有一个蓄水池。“即使如此,承办大型酒席时,还是怕停水。虽然有井水,但现取现用很不方便。”吴晓斌说。
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成为该县城乡群众迫切的期盼。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县采取政府投资、自建国补等方式,在各乡镇陆续开工建设供水站。由于当时财力有限,各地建设供水站的资金主要通过对口帮扶支持、企事业单位捐助、村民集资投劳、社会投入等办法解决。当时,全县有供水站67个。其中,县供排水管理总站直接管理的有37个,乡镇、县供销社等管理的有15个,个人经营管理的15个。在管理体制上,出现了多头管理、主体不统一的现象;在经营方式上,有自主经营、承包经营、聘请人工管理等多种方式。由于产权归属和管理方式不同,监管缺位,一些供水站存在水管锈化老化、换水不及时、供水水质难以达标、经常停水等现象。
近年来,随着该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乡用水需求不断增大,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原有场镇供水站规模小、遗留问题多等客观实际,已难以满足群众的用水需要。加之该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难以统筹解决,饮水难成为长期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发展。
公司化管理理顺供水体制
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城乡居民饮水问题作为最大、最重的民生工程,着眼长远、致力改革,依托大水源、建立大水厂、布局大管网,实现联网集中供水,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该县按照片区供水一体化原则,由县本级财政投入1500余万元,回购各乡镇供水站中的个人资产部分,全部收归国有。根据各乡镇地域位置以及水资源分布特点,以“一江三库”四大水源点所在地为中心,成立四大水务公司,即兴源水务公司(以嘉陵江为主水源,辐射新政、复兴两大片区)、方州自来水公司(以在建油房沟水库为主水源,辐射金城、土门、观紫、日兴4大片区)、德泽水务公司(以思德水库为主水源,辐射马鞍、永乐、柳垭3大片区)、恒康水务公司(以平昌友谊水库为主水源,辐射立山、大寅两大片区),将各乡镇供水站全部纳入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现公司化运营。
当天,记者在兴源水务公司看到,检测人员正利用仪器、试剂对即将出厂供农村群众使用的自来水进行理化指标分析。“为确保水质,我们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进行严格监测。”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为“千吨万人”以上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县疾病控制中心落实专人在四大水务公司进行定点监测;县人大定期对集中供水的水质情况进行调研,群众代表随时可对水质情况进行反映;水务主管部门定期向全县通报水质情况。“初步构建起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体系、专业化公司运营体系、便民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的农村饮水安全建管新模式。”该负责人说,接下来,该县将通过3年努力,进一步理顺供水体制,实现同水网、同服务、同管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集中供水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11月15日,该县赛金镇雷家坝村村民彭桂珍扭开水缸上方的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流进水缸里,心里乐开了花。据介绍,该村因地处深丘向浅丘过渡地带,常年缺水,村民只能到水库、堰塘挑水吃。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该县水务局工程师多次深入该村勘查、调研,最终在雷家坝新农村综合体旁建设了集中供水站。
据了解,该县所有新、改、扩建供水项目一律按规划实施,按近期(2014至2016年)、中期(2017至2020年)、远期(2021至2025年)三个阶段,分四大片区规划新建万吨以上集中供水工程4至6处,估算投资5.98亿元。目前,该县计划投资3.94亿元,在县城和金城、马鞍(柳垭)、立山新建4个万吨以上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8万吨∕日,新铺设各类管线509.77公里,解决51万场镇居民及沿线群众的饮水问题。2014年以来,该县已相继启动了2万吨县城供水二期、1.5万吨老县城油房沟水厂等共4.7万吨集中供水工程和150.5公里管网延伸建设任务。截至目前,马鞍、立山集中供水工程已建成通水。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