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水管树”上接出多根五颜六色的软管,这些软管径直向上,直通多户居民家。
还记得老上海拎着水桶排队打水的日子吗?近日有网友拍摄了一段“水管树”的视频,唤醒了众多老上海的生活记忆。视频中,在位于长安路上一处正待拆迁的老城区中,有一段从地上长出的T形水管,上面长出了十几株“树枝”,分别通往周围各户人家。有人考证称,这是上海仅存的“给水站”,也有人称它有百年历史,是附近“72家房客”唯一的水源。
记者探访后得知,该“水管树”最快将于今年底拆除,为此有市民呼吁保留这一上海供水史的见证。
对此,闸北区北站街道透露,有关部门已与上海自来水博物馆联系,待最后一户搬迁后,“水管树”将移植到博物馆作永久保存。
翻越房顶进入居民家
如果没有周边的老上海指点,记者要找到“长安路63号”的门牌号,并不容易。沿长安路由西往东,过了共和新路后,长安路便消失不见。穿过一条条狭窄的老弄堂,在一路居民的指点下拐了七八个弯后,记者来到了一排外表破旧的老房子面前,走入“长安路61号”和“长安路65号”的中间庭院,在两边拆除的房屋废墟中,赫然见到了这棵“水管树”。
一个T形的粗大的水管竖立在地面上,上面岔开的两头有两个水龙头,中间至两边接出了多根五颜六色的软管。这些软管径直向上,沿着屋瓦四散蔓延,有的穿过房顶,有的绕过围墙,最终连到了多户居民的家中。记者数了数,水管共有11根之多,每根上又有分支,最终接了几个水龙头,就很难数清了。
据悉,这里数年前就启动了拆迁工程,周围大多居民都已经搬走,只留下了最后的几户。这时,一位居民拿着脸盆来打水,就在“水管树”旁洗起了澡,龙头开得水花四溅,水直接冲到地下,流入周围被拆了一半的废墟中。而在另一户二楼的居民家中,记者见到从墙壁中通入的水管,水管连接着一个铁龙头,全家人的洗漱用水都靠它。
半世纪前是公共给水站
“水管树”是如何长成的?记者找到了一出生就居住在这里的李老伯。他回忆称,水管从他父亲搬来时就有了,大约有百年历史。据老一辈人说,大院原是富人家的“私宅”,因此只有一个总水管。后来几经迁徙,最终出现了“72家房客”共用一个水龙头的景象。这里住有7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长年来就靠两个龙头供水。
不过,约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座公共“给水站”,要为周边上百户人家提供用水。水龙头下会有一个大水槽,旁边还挂着一个搪瓷牌,有专人负责看管,要买取水牌才能取水。两个水龙头白天都开着,没人打水时水就留存在水槽里。人们打了水,就直接在水池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非常热闹。
后来,周边居民各自接上了水表,就不来打水了,供水站就归63号居民们单独使用。每天这里一早一晚都会排队,夏季傍晚用水高峰时,家家户户拎着水壶脸盆来这里排队接水,非常不方便。“队伍长,接水慢,邻居们经常发生龙头大战,闹得不愉快。”他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问题,就在10多年前,随着水管改造水压变大,就有人想到了把水管接到自己家里。于是大家一一模仿,很快这里就长成了“一棵树”的样子。
多户共用一个水龙头,水费怎么算?住户陈阿姨告诉记者,每家按人头摊算水费,冬春季节每人每月8元,夏秋季节15元。“这里就一个水表,按照每月水表的走字除以人数,基本上就是这个价格,大家觉得公平,就这么约定了。”
周边拆迁工程已近尾声
随着拆迁工程进入尾声,留存约百年的“水管树”也将被拆除。对此,不少周边居民表示不舍,也有人提出了将其移入博物馆进行保留。
对此,记者联系了闸北区北站街道,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最快今年底明年初,这里将完成拆迁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关注到了“水管树”的价值,作为上海供水史的一个见证,通过它可以反映那个年代上海人的生活情况。目前,街道也已经与自来水博物馆取得联系,确定将该“古董”移植保管陈列,届时市民可以从博物馆看到这棵百年“水管树”。 来源:上海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