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日下午3时,济南市水文局雨水情信息系统显示的市内累计降水量均值已达397.3毫米,比去年同期多出140.5毫米,升幅达54.7%。
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降水量同比大幅增长,一方面因为去年同期降水值较往年要低,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近几日集中式的强降雨天气。其中,仅3日晚济南市平均降雨量就高达65.7毫米,相当于“5个卧虎山水库或447个大明湖”。
虽然降雨量的升高意味着前期旱情的缓解,但集中式的降水过程,也给省市防汛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暴雨天气会考验一个城市的排水、储水、预警等多个环节。”6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武凡平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内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东部沿海省市普遍会面对暴雨袭击,完善、提高上述领域基础建设工作,是减少损失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应对暴雨天气,济南近年来已经开始不断加强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在今年开工推进“海绵城市”系列项目建设,目前半数工程已经开工,其在防洪防涝方面带来的成效,将逐渐显现出来。
暴雨来袭
进入8月份,济南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雨季,不过这次雨水刚一到来,就开启了“狂暴”模式。
“(3日)晚上本来要去泉城广场,走到杆石桥的时候雨下得已经看不清路了,从侧窗看积水漫过半个轮胎。我一看不好,赶忙掉头往高处开,才没被淹到。”6日,开出租车的孙师傅对记者说,在其印象中济南已经很久没有下过这么大的一场雨了。
来自济南气象台多个降水监测点数据显示,3日晚18时左右市内迎来入夏第一场大暴雨,部分地区一小时内降水量即超过50毫米。截至20点,降水量最大的商河县24小时内降水量已高达166毫米。而受到此次强降雨影响,济南年内降水量也突增至390毫米,超出去年同期50%左右。
不过,济南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相较往年同期,今年的降水量并不突出,同比暴涨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去年降水量较少所致。至于近日的暴雨,相关人士认为,只是因为大气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都比较合适,所以导致一定时间段内雨量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强降雨情况同期也在山东多地出现。记者查阅的8月1日1时至4日16时的降水图显示,在这期间山东省内123个县级监测站中有118个出现降雨,平均降水量为53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惠民,为322.3毫米。
实际上,在业内看来,此次强降雨更像是雨季因为“姗姗”到来,做出的一种“补偿”。山东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理表示,一般来说,往年7月中上旬我省就开始进入雨季,因为此时副热带高压北抬,全省正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容易产生大范围强降雨天气。但是前不久影响山东的台风“灿鸿”,却没有按照原本的轨道移动,而是提前将副热带高压顶到了东北地区,才导致雨季向后延迟了一阵。
当然,雨季的到来,也意味着山东将告别前期的抗干旱模式,正式转入防雨涝阶段。“前期部分地区出现渍涝风险,且目前我省上空仍有降水云系在发展,预计未来3天仍会有降水,不过强度已经有所减弱。”山东省气象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雨洪“战略”记者注意到,在迎接雨季到来同时,强降雨天气造成的损害,已引起各方关注。
“3日一晚上都在和师傅们整理货物、等雨停、等路上的水退下来,到了凌晨2点多才发出去一部分,有些单子甚至要耽误一个工作日的时间。”6日,位于济南二环北路物流市场的顺坤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军说,近来突发的几次强降雨天气,令其损失不小。
武凡平对记者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而其带来的危害也愈发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因为城市的人口密集、排水不畅等问题,使其受强降雨影响造成的损失更大。”武凡平表示,这首先缘于城市经历快速发展后,硬化道路所占面积不断增加,使可以令雨水渗入的草地、水沟大大减少,导致排水、储水均出现困难;另外,城市带来的“热岛效应”,也会使得其上空聚集更多的水蒸气,因此要应对更多的降雨量。
而对于如何防范强降雨天气的危害,武凡平也认为,加强排水、储水基础建设势在必行。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济南就开始实施小清河整治、腊山河分洪等多项工程;同时对65条城区河道全面疏通整治,提高泄洪能力;并且济南还开展雨污水管道新改建、雨污分流等工程,以加强城市排涝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济南正式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近半工程已经开工。“海绵城市,就是提高绿地、道路的渗水、蓄水能力,使得降雨带来的技术能够在当地消化,不会汇流起来形成洪涝灾害。就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放水。”武凡平解释说,通过完善此类项目建设,雨季可以防涝、旱季可以抗旱,可谓一石二鸟。
不过,武凡平也表示仅仅完善道路、绿地的“海绵”功能,尚难应对大暴雨级别的天气。“要想进一步加强抵御能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较佳选择,比如提倡屋顶绿化等。因为绿色植物不仅有利于吸水,更可以缓解城市出现的‘热岛效应’,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水利专家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2020年山东用水量将比当前上涨40亿立方米至5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位居全国第26位。同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间变化大。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我省每年夏季有大量弃水,造成了结构性浪费,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科学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提高防洪调蓄能力,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破解我省水资源瓶颈制约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这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进步、保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据对济南雨洪利用较有研究的专家介绍,济南市进行雨洪利用的主要方法有:一是雨污分流,铺设雨水下渗管道,沿途补给地下水;二是建立集水设施,利用地面、房顶雨水收集系统,浇灌绿地,回灌地下水;三是济南自然冲沟较多,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加大雨洪资源拦蓄利用;四是强化绿地建设,增加入渗能力;五是出台与雨水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我省将重点实施大中型水库增容、新建山丘区水库、新建平原水库、新建地下水库、新建河道拦蓄、跨流域雨洪资源调配、南四湖东平湖增容等工程建设。规划总投资642.87亿元,新增兴利库容35.14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38.64亿立方米。
整个规划将分两期实施,2016年前实施一期工程,匡算投资270.26亿元,新增供水能力21.33亿立方米,重点缓解“两区一圈一带”等区域水资源短缺矛盾,有效保障防护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基本解决沿黄地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大幅改善地下水漏斗、海水入侵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2025年前实施二期工程,匡算投资372.61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7.31亿立方米,实现城乡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来源:慧聪水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