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全域一体化供水 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新都区以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实现全区域“一网供水”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创新农村饮水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城乡供水资源,构建多水源点供水保障体系,城乡共享安全优质、稳定可控、服务规范的自来水。
20多年钢管井 一朝用上自来水
水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新都镇城守村8组村民唐大姐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吃水放心了,淘米洗菜也方便多了。”在通自来水之前,唐大姐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生活用水都是来自钢管井里的井水。
“第一口井6米深,20多年前打的,随着时间推移,地下水位下降,慢慢就抽不上来水了,并且水位下降后,一抽就上来很多泥沙,水是黄的,哪敢喝嘛。”唐大姐说。无奈之下,几年前她家又打了第二口钢管井,这次10多米深,但好景不长,抽上来的水也逐渐成了“黄水”。放置半小时后,水面上还会结一层薄薄的膜;一开始,他们把这层膜拂开后再用,但煮出来的饭也透着黑色;衣服也不敢直接用刚抽上来的水洗。
唐大姐说:该村周边有多个小型皮革、电镀作坊,对当地水质污染很严重,曾经打上来的地下水发臭,有沙,黄色的。因此,净水器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设施。但是,净水器虽然好用,用不了多久就要换一次,换一次芯一百多元,长此以往,难以计算。
“用上放心的水、方便的水”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这个愿望在今年变成了现实。据新都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都地处平坝地区,与山区相比,农村群众不存在缺水难题,但由于多用地下水,用水安全成为一大隐患。为尽快帮助村民解决用水问题,区水务局紧张施工,今年4月动工,6月完工,城守村全村354户,目前98%的家庭已经用上自来水。用上自来水,唐大姐和其他居民们是打心眼里高兴。“现在好了,终于用上了清清的自来水,又方便又卫生。”唐大姐高兴地说。
自从通水后,城守村的村民们饮用都用自来水,厕所冲洗等都用地下水,每个月大概20-30元水费。工程按政府补贴,居民自愿安装原则,每户缴纳1000元即可。为了方便村民缴纳水费,新都区水务局在各村设立水费代收授权服务点,实现缴费不出村,另外,在新都的各红旗连锁也可实现缴费,同时,通过微信“新都自来水公司”也可查询相关用水信息,,每个村的村委“三资平台”也可查询消费、办事流程、停水通知等,热线电话89398000也可查询。
全域供水
由村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新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8年,新都区在加大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全域供水”的思路,并制定了《新都区全域供水规划》,计划在10年内完成“六纵四横,三层次”(中心城镇、街镇、各村社区)的全域管道供水体系。去年,“一网供水”网连通了新都区13个街镇,并将二级管网延伸到村民聚居点各自来水用户。
10年目标,5年完成。截至去年年底,现代化全域集中供水体系,覆盖了新都区13个街镇、236个行政村、2662个社区,高于全市80%村通自来水的平均水平。实现了村村供水,但是,到户的管道需村民自行解决,农村居住分散,供水管道长,成本相对更高。由村到户“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村供水的挑战。
为彻底解决自来水农村用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4月,新都区委区政府启动全区农村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按照镇(街道)、村(社区)引导、村民自愿的原则,采用“政府补贴、共建共管”模式,由村委会集中申报,分片实施工程建设和管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新都区全区居民用水,在2013年2月,新都区三水厂改扩建项目开始施工,项目总投资2.4亿元,迁改后供水规模从以前的4万立方米/天,提高到了10万立方米/天,建成后覆盖新都区全境,为新都77万居民提供清洁水源。除了成都主网供水,如发生突发用水问题情况,位于新都区的三水自来水厂也将保证居民生活用水。2014年,在镇镇通、村村通基础上,新都区投资约1.9亿元启动农村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将供水管网由村延伸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都区真正达到全域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刘晓莉 成都晚报记者 余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