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供水新格局:"26213"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5  浏览次数:496

原标题:供水新格局:"26213"

利用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退水,丰台晓月湖重现碧波荡漾美景。市南水北调办供图

水格局·蓄水

长江水补给密云水库

江水进京,目前的终点是颐和园团城湖。但随着一项配套工程的实施,将有一部分江水北流100多公里,汇入密云水库。

好不容易盼来了长江水,直接供应水厂不得了,干嘛还要往密云水库里引?在外行人看来,这似乎多此一举。

“密云水库的蓄水量直接关系到首都供水安全,”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为密云水库补水实际上是为各水厂的双水源供应“打伏笔”。

多年来,密云水库一直是首都人民的“生命之水”,但却面临着来水严重不足的困境。水库的设计库容是43亿立方米,但目前蓄水量仅10亿立方米,无法满足全市2000多万人的饮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每年向北京输送10.5亿方清水,在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有富余的情况下,就可以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江水补给,密云水库运行水位将由现在的136米上升到150米左右,水库库容也有望在三年内回升至20亿立方米。

蓄积好密云水库这一大盆水,使本市供水形成“26213”新格局,即“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三大应急水源地”。其中“一环”是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的输水环路。这条环路一头连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头连接密云水库至第九水厂的输水干线,位于环路上的水厂都具有双水源。

双水源联合调度,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到95%以上。而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发生事故时,或者要维修时,借助环路供水方案,水厂的供水水源会切换为密云水库或地下水,这样“三水联调”,供水风险将大大减小。

水格局·涵养

应急水源地休养生息

南水北调通水后,多年超采的应急水源地也将得到一定补给。

自1999年以来,本市已连续15年干旱,只能超采地下水维持水量供应。“十几年来,北京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米左右,而每下降一米,储量就会减少5亿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介绍,北京地下已形成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漏斗中心位于朝阳区的黄港、长店至顺义的米各庄一带。

而怀柔、平谷、昌平等地的应急水源地,从开采初期的地下水埋深10米,已下降到目前的40多米,取水能力衰减一半以上。

“应急水源地按照设计方案是运行两年,涵养三年,但实际上自建成后就连年开采。”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表示,长江水进京后,应急水源地将休养生息。

不仅是应急水源地,城镇自备井也将逐步关停。据市水务局统计,2011年,全市共有城镇自备井13000眼,其中城六区有6550眼。目前,市水务局已经着手在市区开展置换工作。

北京在历史上并不缺水。它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盈盈一湾间,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前身冲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冲积扇平原。但如今,北京的河流大都是干涸的。

江水进京,给干枯的河流也带来了重生机遇。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水和再生水联合调度,有望恢复和扩大水面1万公顷。

早在2008年南水北调京石段通水,生态效益已经显现。丰台晓月湖因来水补给,恢复了著名的“卢沟晓月”美景;2013年丰台举办园博会,园博湖中的来水同样来自南水北调工程先期调水。

不过,孙国升强调,来水首先得满足人们的饮用水需求,遇到丰水年,来水较多,有富余才会往河湖里放水。另外他表示,放水的前提是治污,“河道治污不到位的,一滴水都不给。”

水格局·开源

5种方案增外调水源

有了江水接济,北京是否就告别了水危机?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认为,10.5亿立方米江水摊到超过2000万人身上,每个人增加的水资源量仅50多立方米,水资源短缺情况无法根本转变。

“现在,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102立方米,加上南水北调来水,也才150多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北京仍然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刘斌说。

以2013年为例,全市用水总量为36.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3.9亿立方米;地下水及应急水源地供水21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8亿立方米;利用已建成的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从河北调水3.5亿立方米。

长江水进京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局面将得到遏制。但考虑到每年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增长,未来水资源形势还是不容乐观。

根据水利部给出的用水红线,到2030年,北京的年用水总量是5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通水后,清水还缺10亿立方米以上。”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也表达了相同的忧虑。

要补齐用水缺口,必须开源节流。“除了现有的南水北调中线外,北京还应该再开拓几个外调水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说,“例如,南水北调东线现在一期到了山东,二期就要过黄河,到河北、天津,完全可以延伸到北京。另外,南水北调西线也可以考虑,西线到了黄河万家寨水库以后,通过山西省的引黄北干渠送到大同,然后从桑干河流到官厅水库,解决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和北京用水,这也是很好的思路。”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本市已初步考虑了南水北调中线扩大调水规模、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引滦入京和海水淡化5种外调水源方案,但具体实施还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安排。

节流,即高效用水。刘斌介绍,按照“再生水用起来,地下水管起来,雨洪水蓄起来”的思路,本市在严控地下水使用的同时,着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和雨水利用。

数据显示,仅2013年就有8亿立方米再生水得到利用,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2%。到“十二五”末,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雨水利用方面,自2000年以来,全市已建设雨水利用工程2200处,蓄水能力达4500万立方米。2013年全市综合利用雨水4100万立方米。

今年起,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水源保护区也将逐步停种耗水的小麦。

“南水北调能解渴但不能解危,北京人用水仍需精打细算。”刘斌说,节水将是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

微知识 ?

北京水资源变迁

■明清时期

北京遍布湖泊、坑塘和沼泽。海淀、万泉庄、巴沟、万泉河等带水的地名,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北京仍是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大大小小的河流、库塘、沼泽,占据全市国土面积的15%。

■20世纪80至90年代

随着工业发展、城市扩张以及气候干旱,北京的河流、湿地迅速萎缩。永定河等21条北京主要河流相继断流。

水资源的丰枯,直接影响着北京市的供水格局。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北京市区供水水源一直是单一的地下水,水源井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扇上。

1985年,随着田村山水厂建成,北京开始使用官厅、密云水库的地表水,此时地下水仍是供水的主要水源。

20世纪80年代末,官厅水库由于水质恶化,不再作为城市供水水源。

1999年,随着第九水厂三期工程的全部完工,北京市区开始大规模使用密云、怀柔水库的地表水。

■21世纪初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用水缺口也越来越大。从2002年起,北京市统一调配水资源,白河堡水库、遥桥峪水库每年适时向密云水库放水;先后又修建了怀柔应急供水工程、张坊应急供水工程、平谷应急供水工程。

2008年9月,南水北调京石段通水,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4座水库成为北京市应急水源,市民首次喝上外流域的进京水。

现在,丹江口水库又成了北京新的供水水源,多元化的供水格局将长期持续。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