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坐拥都江堰和岷、沱两江过境的成都,其实也是缺水型城市,曾经四季可见波光粼粼的锦江如今在枯水季节已难觅河流应有的生机,“因水而生”的成都似乎显得有些尴尬。不过,成都即将开始采取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行动了。目前,成都正在谋划对中心城区主要污水处理厂进行扩能改造,并对进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在达国标基础上继续大幅提高水质,达到生态环境用水标准,并回灌浣花溪以及锦江等缺水河段。
实现生态环境用水标准 成都全力推进中水回用落地
因水而生?
国家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认为,成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不仅岷江来水呈衰减趋势,成都市本地降水和地表径流也出现明显减少。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晓荣副教授介绍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成都算是一个中等程度的缺水城市。“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水平1/4,全国的人均水平为1700立方米/每人每年,而成都人均水资源每人每年仅为680立方米。由此可见,成都的水资源是比较稀缺的。”
“成都的水源都是依赖岷江上游的水源,但放在成都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这种水环境就显得相当脆弱。”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晓荣认为,针对这种现状,市民就更应该加强节水意识,充分利用水资源,不浪费一滴水。
同时,黄晓荣说,目前成都水环境治理工作,算是走在全国前列,中心城区90%以上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与此对应的是,我省目前的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70%。
“虽然污水处理率达到这样好的一个程度,但对于成都水环境从根本上改善来说,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压力很大。”黄晓荣分析道,这种压力是成都环境容量太小导致的。他介绍说,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也仅达到劣V类水质的水平,还需要大自然的自净稀释能力对其进行净化,但是由于成都人口太多,大量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得不到自然环境及时的净化,因此成都的下游——黄龙溪出境断面的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的水平。
据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不完全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间,成都有近300处河道被填塞或覆盖,消失在整个城市水网中。
每天多出半个北湖
据成都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介绍,成都的水资源不光可以从日常的节水工作做起,也可以利用中水回用的办法,从污水中回收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资源。
该专业人士说,经过回收处理后的中水,将按不同的等级进行分类,可以直接用于冲洗马桶、浇灌植物等工作。“这部分中水由于富含氨氮等成分,直接排放到河里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但是用于浇灌植物效果却非常好。”
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他介绍说,根据国家水利部要求,到2015年,我国南方缺水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将达到污水处理量的10%以上。
按照成都市统一规划,今年成都市将建成中心城区、郊区县、建制乡镇三级污水处理体系,日污水处理总量可达220万吨。如果按10%的回收率计算,就可以回收利用22万吨水资源。按照成都市北湖50万立方米的储水量计算,相当于每天可节约近半个北湖的水。
于是,面对缺水和水环境的双重压力,成都把破解之法选择在了发达国家已有成功尝试的污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上。专家介绍,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回收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都称之为中水。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可以把处理后的水用来作为城市环境生态用水,甚至农业灌溉用水,但国内还鲜有城市尝试。
日前,成都水务、环保等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如今成都也正在谋划一项庞大的中水回用计划。其初步设想是,对中心城区的8座主要污水处理厂进行扩能改造,并对进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出厂水达到生态环境用水标准。
针对这一设想,相关部门已编制完成了初步工作方案,目前正在等待市政府开会研究论证,就其中诸多操作细节等定案后再部署实施。根据初步方案,首批可能会选择污水处理四厂、五厂、八厂等条件相对成熟的污水厂作为扩能改造对象,其余论证后再择机部署。据悉,首批拟实施的几个厂的污水处理规模约为每天40万吨左右。扩能改造后,其处理能力大约会增加1倍,超过70万吨每日。
目前,中心城区在污水处理一厂关停后,还有二到八7个污水厂,另有西区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共八个主要的城区污水厂。八个厂的日处理能力为164万吨。
此外,如按首批每日回用中水70万吨计算,则2日便可灌满一个库容133万立方米的锦城湖。如果中心城区八个污水处理厂都能实现深度处理后回用中水,则每日便可有164万吨中水可用,仅需1日便可灌满整个锦城湖。
【相关阅读】中水回用应有不同出路和标准
推动水资源循环已经成为中外缺水城市的共同选择。国内不少城市都选择了大力推进中水回用。而北京已经确定要将城区所有污水处理厂建设成为中水生产厂。
正在研究探索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也将水资源循环作为重要指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指出,要坚持优质水优用,劣质水劣用的原则。再生水的回用途径应当分类、排序,然后再倒推处理标准和工艺。“这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据悉,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已在污水处理升级、促进水资源循环方面开展了多年实践。对此,钱易直言不讳:对现在的中国而言,这些先进经验并不一定适用。
位于美国加州的“21世纪水厂”使得污水处理水质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曾在业内引起轰动。后来钱易去考察,发现他们已经改名叫“21水厂”。“因为他们也发现这不见得是未来要推广的水厂模式。虽然它的出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但不是直接用于饮用,而是用于回灌地下水。”而对于新加坡的Newater水厂,钱易则是直接表态:“中国千万不要学这条路,不要将污水处理成饮用水作为污水处理概念厂的目标,太花钱,太耗能。”
业内人士介绍,以色列的污水回用率已经达到70%—90%,而“干渴”程度毫不逊色的北京回用率才达到约50%。对此,钱易认为,这是由于回用的途径、标准不完善的原因。在考虑处理标准前,一定要把再生水回用的途径“排排队、分分类”。
此前,媒体报道,中水回用补充景观水造成水体污染等问题,引发业内争议和讨论。钱易认为再生水回用的优先出路是农田灌溉。“回用农田的污水可以不需要脱氮除磷,又能用水,又能提供肥料。”
她同时指出,这并非所有城市的选择。“比如大城市离开农田很远,可能就做不到。但工业用也是较优的选择。比如北京高碑店电厂现在用的再生水工业冷却水也很好,也不用脱氮除磷。”
脱氮除磷是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中非常困难的部分,而省去这一环节,做好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后进行灌溉,可以一举两得,被不少业内专家赞同。
钱易指出,再生水回用的排序、种类最好多考虑一些,然后根据不同的用途出路分类,要有不同的标准。她同时强调,污水经处理后即使不用于回用,也要根据接受水体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排放标准。
“不同的排放出路要有不同的标准。”钱易希望污水处理概念厂在探索建设过程中,能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建设一两个厂,而是面向全国进行系统性、指导性研究。形成指标体系后,各地可以依此结合当地实际来设计。